说干就干。当年,全村140来户人家,每户出1人,租来几辆大轿车把大家拉出娘子关。河南的刘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不是有名嘛,组织部分干部和青年民兵去取“经”。
“参观后,我们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怀莲是当年走出去参观的代表,如今她已经是村妇联主任,“当时我们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致富快,农业加买卖。”
从此,大寨人摆脱了“以粮为纲”的陈旧观念,走上了村办企业的道路。1992年,大寨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随后,他们相继建起了羊毛衫厂、衬衣厂、中策水泥有限公司(合资)、酒业公司等企业,且均冠名“大寨牌”,近两年,他们又开发了“大寨核桃露”和“大寨黄金饼”等产品。
如今,不仅70%的大寨村村民都在企业里上班,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此就业。1996年以后,大寨正式搞起了旅游,新建了大寨展览馆,盖起了大寨宾馆,培养了大寨自己的导游,并动员老百姓开饭店、办商店,从此旅游就成了大寨的一个产业。2002年,大寨人又把虎头山建成了“大寨森林公园”。
据大寨村提供的材料表明:2005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11574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550倍,人均收入增长30倍。
从创富裕大寨到建和谐大寨
在虎头山上往下看,是最早盖起的3排12幢二层“小别墅”,在不远处的山冈上,一排排错落有致刚刚建成的二层小洋楼也已有村民入住。
“自己拿55万元,村里给补贴3万元,192平方米的小楼就归自己了。”村民张沈丽是刚刚搬进二层小楼的,走进她的家,屋子宽敞明亮,家具、电器等一应俱全,取暖的设备也由炉子换成了暖气,“我们这里烧煤便宜,每吨只要拿30块钱,其他的由村委会补贴!”
以郭凤莲为首的大寨领导集体,在村里兴办实体发展经济有所盈余后,改善条件加强服务,让村里人得到真正的实惠。在采访中,很多村民这样表示。
在大寨村,几年前就已经实行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金制度,60~69岁每人每月100元;70岁以上每人每月150元,党员200元,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学全部免费,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制度,本科生每人每年1000元,专科800元,中专500元。逢年过节,村委会还会为村民分发一定数量的米、面、食油等。
大寨的进步是从调整农业结构开始的。为了保证农业不落后,他们还提出了建设绿色园林生态大寨的目标。对农田,他们采取的是“五统一”的办法,即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水利灌溉,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统一提供科技服务,统一为农户耕种。对荒山,他们积极绿化。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绿化荒山荒坡2300多亩,种植46个树种,30余万株树木,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经济的发展,与人的素质分不开。大寨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他们先后重新修建了村小学,建成了图书馆,办起了农民文化夜校、科学文化补习班,并从北京和太原请来专家、教授给村民传授经验,以提高村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为了给村民提供一个好的健身场地,他们还购进几十套健身器材,并修建了专门的健身场。
如今的大寨,是一个社会安定、秩序井然的农村,连续十多年没有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现象,无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事故,无上访告状现象。
记者采访时,正值大雪。一清早,虽然大雪还在纷飞,但村民们已经自觉地走出家门清扫马路上的积雪。“雪一停,连一个小时都不到,马路上的雪就会被村民自觉清扫干净!”一个老人这样告诉记者。
“大寨发展了,但是我们不会停息,我们要继续坚持农业与多种经营并存的思路,让大多数农民跳出农业,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同时,继续加大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让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好!”村党总支书记贾春生这样说。
站在虎头山上往下望去,看到那长久屹立的,是大寨梯田的石坝;而更长久屹立的,是那石坝下面蕴藏着的精神。而这个精神,正是促使大寨迅速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的巨大精神动力。
采访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