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昔日试验田今朝新农村(2)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富裕后的七里营镇加大了科教、卫生、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学、贫困者衣食无缺的总体目标。记者看到,在这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在节日、休闲时节自排自演、自娱自乐;没有封建迷信、赌博现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蔚然成风;人们讲文明、讲礼貌,邻里团结,和睦相处;定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去年视察七里营镇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重新制定完善发展规划,把七里营镇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梁常运告诉记者。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

七里营镇的农业,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粮棉双高产而闻名;如今七里营镇的农业,更是一派勃勃生机。

“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信息进万家、节水灌溉工程、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这些词不时从七里营人的嘴里迸出来。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龙泉高效农业观光园区、肉牛饲养园区为主的3大园区;以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10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为主的3大基地;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子产业化基地、中国农科院小麦育种试验基地……这是七里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成果。

建设新农村,不仅是生产发展,更要环境优美,七里营人站得高。

造纸、制药这些产业在为七里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在一些村庄,可以闻到刺鼻的味道。为保护家园,七里营在河南首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的口号,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并把治污的“利剑”直指污染最重的造纸行业,先后关停不合格的造纸厂39家,减轻了造纸废水的污染压力;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按照‘规划科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镇有33个村完成了新村规划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完善,全镇公路里程达到100多公里,形成三横五纵、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发旅游建设,形成以刘庄、毛主席视察田、龙泉‘三点一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线路。”七里营将继续走向发展的康庄大道。

七里营大事记

1982年,七里营人民公社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1月7日,挂了25年的“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悄悄地被摘下,静静地放入了历史浩卷里,七里营撤社建乡。

1984年,全乡基本实现了土地承包到户。

1996年2月18日,经济的发展使七里营更上一层楼,撤乡建镇。

点评

坚持经济发展是七里营的主旋律

农村“人民公社”作为一种理想化了的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在中国农村大地延续了25年,农村的“一大二公三纯”式的穷过渡也搞了20多年……作为“人民公社”滥觞之地的“七里营”,在曲折中,本能地对冒进的“人民公社”机制进行了“修正”,“按劳分配”,“生活资料永远归社员所有”,允许社员私人养殖家禽家畜……20多年里仍在七里营潜行:畜牧业在发展,兴修水利平沙治碱、粮棉以双高产而闻名于全国,农机化在进步,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今日的七里营更是一派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将近50年的历史,七里营里的主旋律是“发展”的强音。

七里营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埋头苦干,发展首先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从七里营的经验来看,至少在三方面是先进的。一是坚持以工兴农。七里营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兴办了一批社队企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七里营又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年增长率达到35%,到2005年全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位居全市首位。二是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撑,先进生产力的一个显著要求就是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七里营与科研单位联合,在新科技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用新科技成果培育了多个品种的高产作物,连年获得农业丰收。三是生产组织化,先进的生产组织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又一个要求,七里营坚持推进产业化经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公司(基地)+农户”,使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发展经济”都是第一位的。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工作才能有发展的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