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镇守澧州为民造福(1)

贺龙的非常之路 作者:顾永忠


熊克武一走,在湘西的建国军只剩了贺龙的一个师,是战还是和,对贺龙和赵恒惕都面临两种选择。

津澧地区是鱼米之乡,北邻湖北,南接常德,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重要,如贺部留驻湘西,就让拥护广东革命政府的革命军在湖南安了个钉子,但是,如果真要打,也困难重重。

因为贺龙的部队是湘西人民的子弟兵,深得百姓的拥护,而且有万余之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贺龙足智多谋,骁勇善战。

再者,湘军3个主力师正在与湘西的蔡矩猷作战,抽不出兵力,真的打起来,很难有取胜的把握。

故究竟是战是和,赵恒惕举棋不定。

对贺龙而言,如果要打,只能孤军奋战,实是下策。

为此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采用备战求和的方针,并公开发表留湘通电,指出:当初“应川军石青阳之请,率部援川,大小数百战,为时逾三载。

去岁师次铜仁,请命还湘。

随熊克武北伐,假道湘中,师从转战,负弩前驱,作战弥月,始达津澧,半载屯兵,毫无进展。

北伐之事无期,桑梓之祸日炽,民困难苏,报国既难如愿,害民尤所痛心……根据本部全体官佐迭次联袂环叩,涕泣请命……实行还湘,保卫桑梓。”

赵恒惕要驱逐的是川军,而贺龙原本是援川的湘军,湘军还湘,名正言顺。

贺龙在留湘通电中,力陈返湘的原委,留湘的理由,有理有据,合理合法,无可挑剔。

加之在湖南政府内部有不少贺龙的朋友,他们为贺龙说话,有的还推荐他担任澧州镇守使。

而且贺龙雄踞津澧,已是既成事实,用武力解决又力不从心。

赵恒惕反复权衡利害得失,不得不面对现实,同意贺龙留湘,以湖南省政府名义,任命贺龙为澧州镇守使。

1925年4月15日,29岁的贺龙通电就任澧州镇守使,统管湘西临澧、澧县、石门、慈利、大庸、永顺、桑植等7县。

赵恒惕对贺龙的任命本非所愿,所以千方百计地限制、削弱贺龙的权力。

首先,他把原来的“常澧镇守使”,改为“澧州镇守使”,缩小其管辖范围,把洞庭湖畔盛产粮食的鱼米之乡安乡县划出去,企图切断贺龙的粮源;其次,派省议员、政客熊贡卿(又名熊瑞龄),长驻澧州镇守使署,监视贺龙的行动,后来此人投靠了蒋介石;又将其亲信刘的第二师,部署在津澧附近的安乡,在军事上加强监视和防备;赵恒惕还提出,由省政府负责征收津澧7县的税收,被贺龙拒绝,没有得逞。

贺龙对“镇守使”这顶乌纱帽并不感兴趣。

他对部下说:“中国的镇守使多得很,连北京政府都不知道封了多少。

他们把你没办法了,就给你一顶镇守使的乌纱帽,他们要是能吃掉你,大概连骨头都嚼成渣渣了。

我这个镇守使是拿枪杆子打出来的!”其实“这样不值钱的镇守使,谁都可以当。”

但是,镇守使毕竟是一个有职有权的职位。

贺龙决定既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要扎扎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救民于水火,“不冤枉当镇守使一场”。

于是,就对所属7县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治理。

首先,他亲自率领部队,消灭辖区内原常澧镇守使唐荣阳的残余力量,唐荣阳只身逃往武汉,部队全部土崩瓦解。

接着,贺龙又解决了其他游杂武装,剿清土匪,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大庸县匪首刘钧之,击毙石门匪首王凤仙等,从而使社会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人心安定。

随后,他大力整治贪官污吏,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大地主和大奸商,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救助鳏寡老人和妇女儿童;召开隶属各县的救灾赈荒的善后会议,通过“买谷备荒”和“劝种杂粮”等决定,组织老百姓生产自救,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和扩大“九澧贫民工厂”(后改为“九澧平民工厂”),吸收城市失业贫民和流入城市的灾民进厂,发展工业生产;整顿金融,取缔唐荣阳滥发的九澧纸币,稳定物价;严厉打击毒品买卖;裁减各县的冗员,整顿地方武装,缩小编制,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人才;加强基本建设,派出部队,帮助地方修筑道路等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