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我对那些从部队退伍后走向市场的战友们说点什么,我想说,在战场上,大家主要面对的是“威武”的考验,是关于“贫贱”的考验。这种考验,对我们并不富裕的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农家子弟来说,要保住气节,顺利过关,问题是不大的。但是请注意,走向市场之后,大家开始与“金钱”打交道,面对“富贵”的“考验”,能不能保住气节,过得了关,就很难说了。广大退役官兵,走出营房之后,在创业的过程中,艰苦奋斗,以军人特有的素质顽强拼搏,许多人都取得了成功。可是,成功之后,面对各种诱惑,却“大节不保”,在“富贵”二字面前倒了下去。他们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吸取的。
如今,许多企业家都在追求做市场上的“常胜将军”,都在追求自己创造的那份“基业”能够“长青”。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美好的“梦想”呢?多数人的实践证明,没有其他高招,只有“循道守节”,按规发展。否则,即使能够取得一时的成功,创下诱人的“基业”,还是要垮台的,还是要枯萎的。还是让我们用传统文化中的“水”来做一个比喻吧。水,看起来是不讲规则和秩序的,其实是最循“道”的。比如,水都从高处向低处流,都需要管制和约束等等。只要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任何一条大江大河,都有自己固定的河道。否则,一旦失去了“道”,就要泛滥成灾,淹没田地,毁坏房屋。水是这样,财富也是这样。财富需要集中,集中起来才有力量,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为人类造福;财富习性流动。流动有永不改变的“道”,一旦失“道”,也会“欲祸”横流,带来许多灾难。所以,“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不该自己要的东西,是绝对不能要的,要了就出事,不出事心里也不踏实;财富追求平衡,不平衡就要流失。特别是在经营过程中,你搞了歪门邪道,囤积“恶待”了财富,财富就要报复你;财富崇尚阳光,不喜欢投机取巧之人。你耍小聪明,偷鸡摸狗,只能挣点小钱,甚至挣点“脏钱”、“黑钱”,但绝对聚集不起来财富,是不会发展企业的。在商场上,你不按“财道”办事,充其量能够挣几个钱,买一栋房子,买一辆汽车,很难成为一个好商人,更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换句话说,凡属著名企业家,肯定都是“循道”、“守节”的人。
让我们了解一下凤凰卫视的“老板”刘长乐吧!
有人说,刘长乐的人生,是10年一个阶段:10年从戎,10年执笔,10年经商。3个10年的变幻,他在不同的人生旅途上,都留下了踏踏实实的足迹。然而,在创办凤凰卫视这不同寻常的10年中,应该是他人生的一个涅槃重生、再度飞翔的过程。
从“凤凰”这个非常富有中华传统文化色彩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抱负和追求。实际上,创办凤凰卫视,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1994年,从内地来到香港的刘长乐,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敏锐地意识到,一个传媒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华语传媒必须在这个时代里迎头赶上,而不能落在人后。所以,他来到默多克控股的亚洲卫星中心,向未曾谋面的传媒大亨直截了当地提出:“我要租卫星转发器,办环球华人卫视。”这是他代表华语媒体,向英语媒体世界,发出的第一个挑战。这个声音,成就了1996年3月31日,刘长乐在香港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合作创办“凤凰卫视”;当然,也成就了10年之后这个“无名电视台”成为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语媒体之一。到目前为止,凤凰卫视拥有中文台、资讯台等5个24小时播出频道,覆盖亚、欧、北美、北非等95个国家和地区。有人这么评价:“如果没有凤凰卫视,这10年看电视会是一件多么缺乏选择和无趣的事情!”
“当时的想法是试一试,不行就找其他途径。”任何伟大的事情,都起源于一个细小的念头。可是这个念头,在刘长乐心中,却不是一件小事情:1个疯子所以能够吸引来500个疯子,靠的绝不仅仅是兴趣和事业,其一开始就气吞山河,定位为“全球华人”的电视台;也不仅仅是从纯粹市场的角度考虑,能挣多少钱,买多好的房子和汽车;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气节”。世界华人很多,可是世界华语媒体的空间却很可怜……仅凭一腔热血,一人之力,刘长乐就决心向这个领域进军;当很多的媒体都在走向低俗,走向与市场的妥协,凤凰人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追求、道德追求、人文追求,始终将“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作为自己的目标,将社会责任永远放在肩头的第一位。可以说,虽然是一家商业媒体,他们却从来没有放弃过“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