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痛苦的全球收缩战略(2)

大国衰落之鉴 作者:刘景华


至此,英帝国的地中海霸业几乎化为乌有,整个地中海地区仅剩下不到7平方公里的直布罗陀,而且还面对着西班牙的讨还。

“告别”苏伊士以东

战后一段时期里,独立后的前英属殖民地多数仍留在英联邦内,与英国保持经济和防务方面的一定联系。英国在放弃这些殖民地的同时,也力图维持在前殖民地的军事存在。它在许多地区驻扎有军队,并不断干涉各地冲突。如1961年在科威特与伊拉克的对抗中支持科威特;在1962年的中印冲突中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在60年代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争执中偏袒马来西亚;在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中出动航空母舰示威等。

这种干预是需要军事和经济实力的,而衰落中的英国恰恰又在这两个方面每况愈下。如1964年,英国在国际收支上有6亿多英镑的逆差。1967年阿以战争爆发,以及尼日利亚内乱,使英国石油供应的两条主要渠道都被堵塞。为摆脱经济困境,英国一再削减防务开支,取消新式飞机研制计划,放弃航空母舰的建造,裁减本土防卫部队。1965年,自由党提出要重新考虑英国的苏伊士以东政策。1968年英国正式宣布将定期完成从亚洲和波斯湾的撤退,不再在欧洲和地中海以外地区保有军事基地。1975年再次宣布削减防务开支,撤回亚洲驻军,关闭印度洋的军事基地。至此,英国基本完成了从苏伊士以东的军事撤退,其防务收缩和集中到了欧洲和北大西洋地区。

“告别”苏伊士以东,是大英帝国走向衰落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它表明英国充当全球警察、发挥全球性大国作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迫使英国不得不面向现实,重新审视和估价自己的国际角色。

马岛之战:英帝国的最后炫威

1982年发生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是英帝国的最后一次炫威,给没落的英国挽回了些许脸面。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与阿根廷相距仅450公里,面积不大,岛上几千居民大多是英国移民后裔。长期以来,英阿两国对群岛主权争执不休,多次谈判均告失败,终于在1982年4至6月间爆发了所谓“马岛之战”,英国又重新控制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为此英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500余人,损失飞机20架,舰船30艘,经济损失达27亿美元。更重要的是,马岛之战加深了英国同拉美国家的矛盾,双方关系降到了最低点。这次看起来得不偿失的战争,英国人自己觉得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英国国内那股与旧殖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势力还眷恋着昔日大英帝国的盛势;公众对战后国势的衰微也有一种压抑感,他们认为战争有助于恢复“民族自豪感”;撒切尔首相更是这种情绪的代表。她谈到马岛之战时说:“当我们开始动手的时候,有些迟疑不决和性格懦弱的人认为,我们真的干了,也干不成什么大事;他们以为我们的衰落无可挽回了,我们再也不是从前的那样,英国不再是建立起一个帝国、并且统治四分之一的世界的民族了。他们错了!”

大英帝国的荣耀是不可能再回来的,英国人还是明白这一点,只不过是他们想寻求一点心理平衡罢了。令他们心里得到一点慰藉的还有,美国和西方国家在战争中站到了他们一边。抛开共同的利益关系不说,这或许是出于西方大国的一种共同心理感受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