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艰辛,朱德回到南溪家中,向亲友们倾述了劫后余生的经历,并决定出国,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亲人们听到他这个惊人的决定,如同当空响起了一声炸雷,一下都懵了,纷纷劝阻朱德。
这时,惟独他的妻子陈玉珍支持他的决定。
她思想进步,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运动。
1917年6月,朱德同她相识后结婚。
这时,护国军改编,朱德所部改编为云南陆军第七师第十三旅步兵第二十五团,他任团长。
在那个穷兵黩武的战乱年代里,他们家可以说是一个安全的港湾,是个温馨的小天地。
婚后生活,朱德十分满意。
他和陈玉珍都很喜欢音乐,闲暇时,陈玉珍弹琴,朱德吹箫或拉胡琴,他们荡漾在音乐的海洋里,非常惬意。
他们喜欢养花,还修整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花圃。
为了读书,陈玉珍还特意布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房,他们在那里读书或讨论读过的书籍。
他们阅读孙炳文带来的《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还读了陈独秀的《吾人之最后觉悟》,李大钊的《政治主义与世界组织》,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书。
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了中国大地,把俄国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信息传到了中国,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良知。
朱德的家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学习小组,除了朱德、陈玉珍外,还有孙炳文、戴与龄等。
他们常在一起,就世界流行的新思潮进行探讨和学习。
孙炳文,四川南溪人,1908年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因著文抨击时政,被学堂开除。
1911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经新任校长严复的力荐,他又重返北京大学学习。
辛亥革命前,他就参加了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因参与刺杀载沣活动,遭袁世凯通缉,被迫返回四川,以教书为生。
后结识了朱德,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受聘于朱德旅部任咨议为其出谋划策。
朱德身边有孙炳文这样一些思想进步的人物,对他不断追求真理,直至走上新的革命道路有着深刻影响。
所以,陈玉珍支持朱德抛弃高官厚禄,去追寻救国的新路,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这时许多亲朋好友并不理解他,总觉得像他这样既有地位又有权势的人,洋房、娇妻、股票、存款,样样都有(解放后,仅昆明市政府代为保管的财产就有:房屋两院23间,房契3张,股票24张,存折7本,息折4本,租约9份),生活在上等社会里。
怎么会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放着舒适富裕的生活不过,却要去找马克思主义,去找共产党,硬往下层社会里钻。
的确,此时朱德是名扬四海的护国名将,已不再是14年前从巴山下走出来的穷苦娃儿。
但朱德没有忘本,没有忘掉自己的阶级,没有忘掉自己的国家。
他不是为个人,是为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穷人去找出路,才义无反顾。
他下决心戒掉了鸦片烟,抛弃了名利、地位,舍掉了股票、洋房,告别了妻儿老小,踏上新的征途。
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是剧变,是决裂,是真正的革命。
朱德这一次的抉择,对他一生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是他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次转折,从此改写了他的一生。
如果要对他的一生作一界定,可以说这是他走向共产主义的起点。
没料想到,几天之后朱德突然接到杨森的电报,约他去重庆叙旧。
他虽猜不透杨森的用心,但考虑再三觉得是非去不可。
一则出川必经重庆,不见杨森,难以通行;再则有请不去,定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他同金汉鼎商量之后,决定立即动身,应邀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