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鏖战大柏地(1)

朱德的非常之路 作者:刘学民


1929年1月,蒋介石纠集了湘、赣两省6个旅3万多人,从永新、莲花、茶陵、酃县、桂东、遂川等地,分五路向井冈山进攻。

1月4日,中共红四军前委在宁冈县柏露村召开了有红四军军委、红五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及边界各县组织及红四军、红五军代表共60多人参加的联席会议。

会上,首先传达了中共六大的决议。

接着,详细讨论了如何对付湘赣两省的第三次“会剿”。

权衡各方面的利害之后,前委决定红五军留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在外线作战,实行“围魏救赵”的战法,以解井冈山之围。

红四军主力为什么要选择赣南为出击的方向呢?因为,这里有许多有利条件:这里地域广阔,山峦起伏,并同粤北、闽西相连,红军有较大的回旋余地;物产丰富,可以供给部队足够的给养;国民党驻军力量薄弱,而且交通不便,敌人调动和集结都有相当困难;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对这个地区发展较充分,党和群众的基础比较好,朱德和红四军的许多干部对这个地区地形熟悉。

这些有利条件,对红军在这个地区活动和发展都会起很大作用。

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军部直属队和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共3600多人,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出击。

何键得知红军出动的消息后,立刻从“会剿”红军的五路人马中,抽调第一路李文彬部和第五路刘建绪部共4个旅,前往大汾、左安等地堵截,并尾追红军南下。

红军边打边走,一路闯关过隘,经大汾、左安、崇义到了大余。

为了筹集给养停了3天,不料赣敌李文彬紧追不放。

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匆忙地撤出大余。

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朱德军长带着特务营营长毕占云亲自殿后,全部人马才安全地撤向广东南雄县境内的乌径集会。

在乌径却又遇到了一次极大的险情。

红军到达乌径时,天快黑了,夜幕徐徐落下,连续的战斗和行军,官兵都非常疲劳,很快就宿营休息了。

晚9时许,敌人来了,红军还未觉察到。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党的地方组织派去的侦察员把敌人正准备突然袭击红军消息送来了。

红军立即行动,摆脱了敌人,折入江西境内,经信丰、安远进入寻乌。

更惊险的事还在后头。

在向罗福嶂开进时,敌人紧追不舍,敌我相距只有十多公里。

红军一个急行军,拼命向前赶,一天走了60公里,结果敌人还是追了上来。

凌晨,敌刘士毅部向红军发动突然袭击。

朱德让毛泽东带着机关先撤出来他留在后面掩护。

不料,在激战中,队伍打散了,朱德身边只有5个冲锋枪手跟着。

敌人一看到有背冲锋枪的,认定这里面必有大官,穷追不舍,越追越近。

朱德见一下难以摆脱敌人,他心生一计,将几个人分成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好吸引敌人分散开。

他带着一个警卫员摆脱了敌人的尾追。

突围的红军战士们到了圣公堂休息时,听说朱军长失散了,大家万分焦急,情绪低落。

因为从南昌起义到湘南起义,一直到三打永新,军长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下午,朱军长回来了,部队一片欢腾,士气一下高涨起来。

但是,这次遭敌突然袭击,红军损失很大,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牺牲,朱德的妻子伍若兰在掩护朱德和军部撤退时受伤被俘,受尽残酷折磨后,2月12日在赣州英勇就义。

离开罗福嶂后,红军本来想北上会昌,后来得知国民党军队正在那里集结,便改变主意,直插福建的武平。

追赶的敌人一看红军进入了福建,已经不是自己的地盘,便停止了追击。

哪知,红军在福建的边上拐了个弯,又扭头插向江西的瑞金,趁势打下瑞金城,很快又撤了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