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太行山麓的一个小山村。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来到这里,西柏坡成了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8年9月,毛泽东在这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宣布:“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就在这次会议召开前的一个月,蒋介石为挽救败局也在南京宣布了他的新战略:“在东北求稳定,在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置作战重心于中原地区,扩军150万,使总兵力达到500万。
两种决策,两个建军500万。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决战从此开始。
决战,是战争双方集中全部力量进行决定胜负的交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原则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毛泽东反对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战略决战,却坚决主张进行有利条件下的战役决战,不容许有丝毫的消极。他认为,只有通过无数战役上的有利决战,方能逐步改变力量对比上敌强我弱的状况,为最后的战略决战创造条件。解放战争开始后,这些原则被毛泽东全部运用到战争指导之中。
内战爆发之初,蒋介石握有几百万大军,并且有相当数量的美式装备,夸口三个月消灭共产党军队。毛泽东则以柔克刚,指挥解放军避开与国民党军在重要城市和交通线上进行战略决战,而是在精心选择的战场上与之进行战役战斗的决战。
内战过去近两年,到1948年4月,蒋介石再次夸口要在6个月内肃清黄河以南的解放军。毛泽东依旧从容不迫,指挥解放军连续取得了豫东战役、津浦路中段战役、晋中战役、襄樊战役和保北、冀东战役的胜利,使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赵一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五路大捷后,毛泽东想起了蒋介石三个月前的狂语,在新华社的社论中加写上一段话:“三个月过去了”,“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要满六个月,我们倒要看一看究竟谁肃清谁”。这是在二十多年的双方交战中,毛泽东第一次向蒋介石发出的进行战略决战的战书。
此刻,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年,解放军总兵力由127万发展到280多万,且装备改善,士气高昂,不但能打大规模运动战,而且能打大规模攻坚战。国民党虽然还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在长江以北地区还有174万部队,但内部已经空虚,士气低落。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指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气势磅礴的战略决战。首战方向指向了东北。
在长江以北地区有东北、华北、中原、西北和华东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如首战华北,则可能遭到东北、华东国民党军两面夹击;如果首战华东,则可能促使东北、华北的国民党军迅速收缩南撤,加强华中。而东北战场,解放军总兵力已达100万,国民党军只有55万,又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首先将东北国民党军歼灭,就使东北成为解放全国的战略大后方。因此,毛泽东指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叶剑英元帅说:确定战略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是毛泽东同志宏图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好棋子”。
黄迎旭(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他要东北野战军“关门打狗”,将首战目标确定为连接东北、华北的北宁铁路上这个咽喉要地——锦州。取得锦州,就关上了东北的南大门。同时,他指示华北野战军在平绥铁路沿线发起攻势,牵制华北国民党军,支援与配合东北野战军进行决战。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野战军主力秘密南下,迅速切断北宁铁路,包围锦州。
蒋介石惊恐不已,急忙拼凑兵力组成东进集团和西进集团,从锦西和沈阳同时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对同时迎战数路国民党军重兵集团,感到把握不大,建议放弃北宁路作战,回师进攻长春。在此决战决胜时刻,毛泽东的决心如钢似铁,坚决否定了回师打长春的建议,指示东北野战军必须坚定不移地攻占锦州,掌握战役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