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二篇(4)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作者:范硕


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朱培德在江西大肆屠杀工农群众。

而被武汉国民政府刚刚任命的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竟与蒋介石称兄道弟,决定反共、反苏,致电汪精卫、谭延等,要求宁汉携手,共同北伐。

武汉政府主席汪精卫早已向蒋介石暗送秋波,接到电报后,更加坚定“分共”的决心,投靠蒋介石。

宁汉合流的趋势已定,国共合作的局面破裂。

在革命新危机面前,每个革命战士都面临着新的考验,交出新的答卷。

叶剑英日益感到,汪精卫靠不住,冯玉祥靠不住,最后连“左派”将领张发奎越来越向右转,也靠不住了。

只有共产党真心真意为工农大众谋福利,只有依靠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把革命进行到底。

因此,他更加坚定了找共产党的决心。

一种渴望投入共产党的怀抱的强烈愿望,一种渴求在共产党领导下重新投入火热斗争的激情冲动,使他浑身热血沸腾。

但是此时此刻,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去投靠共产党,要冒很大风险。

“道路艰险何所惧,只身偏向虎山行。”

尽管前进道路布满荆棘,但动摇不了他救国救民的初衷。

他决心走出逆境,继续寻找共产党。

到哪里去找共产党呢?即使找得到共产党,党能够吸收吗?过去申请入党,不是遭到拒绝了吗?尽管被戴上过“蒋介石嫡系军官”的帽子,被诬为“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找党入党的念头。

当时武汉不少左派革命者想留学苏联,或到其他欧美国家去深造。

叶剑英带着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也想到列宁的故乡去。

但是,怎样才能去呢?他想到了与苏联有联系的老相识邓演达。

邓当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是国民政府的风云人物。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主持召开武汉30万人的群众大会,声讨蒋介石。

蒋介石派人拉拢不成,就通电解散邓演达为主任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

邓演达对大革命深感失望,又因遭到排挤,也心灰意冷,正在考虑出洋问题。

就在这时,叶剑英找到他,向他倾述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革命愿望,请求他介绍到苏联去学习。

但是,经过交谈,知道邓演达去苏主意未定,不便于介绍他去苏联,只好告辞了。

叶剑英思来想去,又想到了在武汉的同乡李世安。

李世安是1924年6月在广东大学(后改中山大学)读书时入党的老党员。

曾在东山中学和学艺中学同时兼任训育主任和国文教师。

在广东梅州时,他和叶剑英多次交往,结下了友谊。

其后,他又与周恩来、邓颖超等共同工作过一段。

1927年2月,他离开梅州到上海,找到周恩来后,转移到武汉。

公开身份是公安局主任秘书。

叶剑英原来并不知道李世安是共产党,在武汉两人相遇后,从交谈中隐隐约约感觉他是个在党的人。

李世安从第四军共产党员柯麟等人那里知道叶剑英在东征、北伐中的进步表现和靠拢党组织的愿望,就借机向他介绍国共两党的现状,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并告诉他有机会可以看到周恩来。

叶剑英听了很高兴,知道了许多内情,心里有了谱,约他有时间再多聊一聊。

从此以后,他们常常会晤,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因此叶剑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找到李世安。

叶剑英在昏暗的灯光下,向这位可以信赖的朋友,袒露心机,汇报了几年来走过的曲折道路,说:“现在,我是看得更清楚啦。

靠国民党是不行了,只有共产党才可以领导我们革命。

如果你相信我,就介绍我加入组织吧!”李世安听了他的倾诉,表示自己是共产党员,并愿意当他的入党介绍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