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二篇(10)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作者:范硕


在广州立稳脚跟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说服张发奎,把教导团调进广州。

教导团在叶剑英的关怀下,受到广州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影响,队伍不断扩大,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刻苦操练,秣马厉兵,待机而动。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这时张发奎、黄琪翔与李济深、黄绍(第八路军总指挥)争夺广东政权的闹剧愈演愈烈。

叶剑英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找到张发奎,建议在李济深去上海的机会,即动手解除其部队的武装。

11月16日,李济深刚刚离开香港的第二天,黄琪翔在叶剑英协助下,动用教导团的兵力,以“护党”名义发动了“倒李”的政变,捣毁了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和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清党委员会等据点。

黄绍非常痛恨在背后出谋划策的叶剑英,曾两次派人暗杀他未遂。

在驱逐李、黄的战斗中,教导团缴获了大批新式武器和弹药,进一步武装了自己,并秘密地准备了部分工人纠察队,从而分化和削弱了反革命力量,壮大了革命武装,为广州起义加强了武装实力。

中共中央及时地作出了《对广东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案》,要求广东省委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的统治。

这时,李济深、黄绍并不甘心失败,正在调兵遣将,组成东西两路军,准备夹击广州。

叶剑英再次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说服张发奎,任命黄琪翔为前敌总指挥,率第四军主力西征,进击黄绍等部;张发奎交代由叶剑英全权处理广州防务,指挥留下的教导团、警卫团等少数部队,固守城防。

这样,叶剑英“一箭双雕”:一方面抵挡了李、黄的反击;另方面,实现了“调虎离山”之计,调走了张、黄军主力,为广州起义创造了条件。

但是,要发动广州城大规模的起义,只靠教导团一个团的兵力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起义的武装力量。

黄锦辉与叶剑英商量要设法扩充第四军警卫团。

为了改造和扩大这个团,叶剑英面见张发奎,以广州城防空虚为由,要求迅速扩编。

叶剑英想方设法,推荐梁秉枢任团长,又安排张诗教、陶剑寒(即陶铸)等一批共产党员担任警卫团的主要领导职务,并将300名曾参加省港罢工的工人招进该团,编成第三营,由共产党员施恕之任营长。

各连军官也大都由教导团抽调来的进步学员担任。

叶剑英将警卫团的组建情况及时报告了广东省军委,得到了军委的批准。

关于警卫团,还有一段插曲。

全中国解放后,在广州公社纪念馆陈列史料中,曾把该团列为“反动军队”。

梁秉枢、张诗教、施恕之给叶剑英元帅写报告,请求纠正。

1957年7月1日,叶剑英在报告上作了批示,“广州暴动当时的警卫团系由参加暴动的工人、国民党军队两个军的教导营(警卫营)组成的,并非反动军。

如果公社图表史料上把警卫团列到反动军队,这是错误的。”

在广州起义前,叶剑英根据党的指示,拟制初步的起义行动计划,秘密地准备了教导团、警卫团两个“姐妹团”的革命武装力量,还与其他国民党军中倾向革命的老朋友李明、李洁之等保持联系,以备策应起义之用。

11月26日,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从上海经香港到达广州,当晚召开省常委会议,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在广州举行暴动,并成立了以张太雷为首的起义领导机构。

张太雷多次召集教导团、警卫团和工人赤卫队骨干分子、积极分子举行秘密会议,具体商议起义的时间、部署问题。

叶剑英由于当时的公开身份,不便于参加党的这些会议,但是,他坚决拥护党的决定,并且根据党的指示,进一步巩固和壮大革命的武装力量。

就在即将发动起义的关键时刻,国民党特务得到情报,并传到汪精卫那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