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4)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作者:范硕


就这样他暗中保护了许多干部。

为了更好更多地保护蒙受冤屈的同志,在一次讨论如何组织军委纵队的会议上,他向朱德、周恩来等军委领导再次明确提出保护干部的意见和安排干部的方案:第一,是把红军大学和其他几所已被撤销学校中的一部分教员、学员,分配到各个军团中去补充干部缺额。

第二,组编成一个直属军委的干部团,调公略步兵学校校长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干部团仍属随营学校性质,以保留战斗骨干。

第三,将受“左”倾领导打击排斥的所谓“犯错误”的干部和编余干部,一部分安排在军委机关工作,另一部分编入干部团随军行动。

朱德、周恩来采纳他的建议,经过军委讨论批准,将党和红军的一批重要干部,其中包括萧劲光、郭化若等同志都被保护下来。

这些干部在遵义会议之后,都先后被恢复了名誉并分配了工作,他们不仅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全国解放以后,大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

尽管叶剑英等主持正义的领导者竭尽全力保护了一大批干部,但是,“左”倾错误领导者对于反对他们主张的干部继续采取能整就整、能甩就甩的办法,进行打击迫害。

叶剑英遭到李德歧视,身处逆境,自身难保,对一些被硬行留下的重要干部也爱莫能助,有的甚至是亲密战友,也无能为力。

他后来回忆说:“李德那个人可厉害,他讲不赢道理,就用组织手段整你。

长征时很多干部没带出来,像瞿秋白、古柏、毛泽覃、刘伯坚这些同志战死的战死,有的被杀掉。

这都是李德他们搞的。”

叶剑英与刘伯坚是十分熟悉的老战友。

刘伯坚于1926年同邓小平、刘志丹等先后被派到冯玉祥的部队做政治工作。

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深得冯玉祥、于右任、邓宝珊、杨虎城、吉鸿昌等将领的信赖。

1931年在中央苏区参与策划组织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功勋卓著。

长征突围前,“左”倾错误领导者翻他的老账,无非是因为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反对过王明宗派集团,因此,刘伯坚被留在苏区,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可是他并没有因为受排斥而消沉,仍然忘我的工作。

为了护送主力红军渡过于都河,他亲临架桥工地,开展后勤支援工作,从早到晚,站立河畔桥头,为长征战友送行。

他见到叶剑英,特意把酒饯别,倾诉衷肠。

两位老战友恋恋不舍,心情十分沉痛。

刘伯坚望着滚滚东流水,对叶剑英说:“大队人马向西转移了,我留在赣南没有什么作用,你还是想法反映反映,让我跟着走吧!”其实叶剑英曾几次把刘伯坚的要求向军委作过汇报,提议让他随队长征,但“左”倾领导者却说刘伯坚“婆婆妈妈的”,没有什么用,就是不同意他参加长征。

叶剑英欲语还休,只好互道珍重,洒泪而别。

后来,刘伯坚在赣南的一次作战中负伤被俘,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牺牲前,曾在狱中留下《带镣行》的著名诗篇。

解放后,叶剑英为怀念刘伯坚烈士,曾赋诗一首:“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诗中引用战国时期高渐离到易水河边为好友荆轲送行的历史典故,追记当年刘伯坚在于都河畔、黎板桥头,热情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赞喻刘伯坚及其战友的高大形象,令人感叹不已。

这也是叶剑英对“左”倾错误领导者深恶痛绝的一首激愤诗篇。

三、长征突围负伤,在危急中救护中央领导和机关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担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的叶剑英在连续突围行军作战中,协助周恩来、朱德处理繁忙的军务,及时传达并贯彻执行军委的各种命令、指示,随时处理部队行军作战遇到的各种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