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绿水青山保卫战(4)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库区现在的年治理面积仅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而待治理的区域,往往又都是治理难度大的区域。按照这个治理速度,我们需要100年时间才能完成库区水土流失治理。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科研室副主任张玉华说:“丹江口库区85%以上面积为山丘区,坡陡沟深,存在地表岩层松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暴雨等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而近年来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等人为因素使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根据国家总体布置,丹江口库区从1983年就开始小流域治理工作,1994年开始水土流失重点区防治工作,1998年开始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和环境工作的力度。据统计,截至2000年年底,库区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37平方公里,还不及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按照目前这个速度,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治理需要100年。

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迫使农民增加化肥使用量,水土流失同时又将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大量携带入水库,造成面源污染,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但反映水体富营养化指标 总氮超过地表水二类标准1.3倍。专家分析,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丹江口水库水体总氮超标的主要原因。

十堰市各县市农业耕作每年化肥使用量为10万吨左右(其中氮肥6万吨左右),农药使用量年均达2000吨。由于历史上大炼钢铁、修建丹江口水库大肆砍伐树木,对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土壤的水分涵养能力极差。现在基本上已是“水动土流”。只要天上下雨,地表便会形成径流,在大雨冲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外力因素作用下,水土流失将大面积土壤中残留的养分和农药大量携带入水入库,从而对水源区水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库区有着河谷、平地、山间盆地、岗地、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等多种地貌,其中以中山为主。土地地表岩层松散,土壤抗蚀力低,再加上降雨集中,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就在这片贫瘠、偏僻、交通不便、出行成本高昂的土地上,却拥有着密集的人口。库区周边分布着78个乡镇、1527个村庄、278.81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已达200人,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形成极大的负担。生存是第一要务,在生存的压力下,毁林开荒、开矿采矿,对土地过度的索取,造成新的更为严重的环境破坏,最终加剧水土流失。

尽管库区周边各级政府带领库区人民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家园建设计划、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等措施,水土流失现象有所缓解。但总的形势仍令人无法乐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国家每年投入的经费有限。近几年国家治理水土流失每平方公里补助6万元,但据估算,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进行综合治理至少需投入30万元。十堰市按照目前的治理进度每年仅能治理面积280平方公里,年治理进度不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现有的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每年下达治理任务还在减少。如2004年国家给十堰市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仅6万亩,比2002年锐减24万亩。

地方财政困难,治理力度有限。十堰市6个县(市)中有4个是国家级贫困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仅1916元。截至2004年底,全市贫困人口5.76万人(极易返贫29万),即在全国1万个贫困人口中,十堰占64人,在全省100个贫困人口中,十堰占29人。贫困发生率为15.5%。目前,仍有8万人需要迁移扶贫。由于经济实力所限,十堰市每年治理的面积与新增流失面积相当。

水土流失严重,虽然各地各级正在努力治理,但效果差强人意,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保持良好,但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要确保一江清水长期稳定向北流,只有国家力量介入治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