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与伯伯最后的通话(2)

家国光影 作者:周海滨


“我轻轻地抽出来看看背面,发现还有伯伯亲笔写的“爹爹遗像”四个字,现在仍然清晰可见。”

“伯伯去世后,我跟七妈说我要他最破旧的衣服做纪念,七妈把伯伯非常破旧的睡衣拿来,我一看睡衣上面补了几十个补丁,有手绢、毛巾、纱布,补了又补。我看了以后非常内疚。他对别人太宽厚了。从家庭来讲是这样的,对国家大事更是这样。”周秉德看了以后非常内疚,当年资助自己家,而伯伯还穿着这样的衣服,说着说着,周秉德泪光闪闪。

1977年1月,“四人帮”已经被粉碎了,“国家博物馆的人就找我七妈,要伯伯的遗物。这件睡衣就都捐出去了”。

(本文参考《我的伯伯周恩来》(周秉德著)、《周恩来自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等)

注释

A沈钧儒(1875 1963),字秉甫,号衡山。原籍浙江嘉兴,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1963年6月11日卒于北京。清光绪时进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曾出席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B周恩寿(1904 1985),周恩来的小弟弟,出生于江苏淮安,字同宇,出生后因皮肤稍黑一些,家里人给他起了乳名“小黑子”,学名恩寿。1918年14岁时随父与长兄恩来,先后在沈阳、天津求学。1921年考入南开学校读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清党”时,是“武汉中央军校各期学生共同讨蒋筹委会”执行委员,并在《讨蒋宣言》上署名,后遭通缉。1928年年初,在上海辞别周恩来前往吉林读书,对外称同宇,脱离党的组织关系。同年5月初,周恩来与邓颖超赴莫斯科出席六大,途经大连遭日本水警盘查,被迫折返吉林。周同宇随机应变掩护长兄嫂,并陪同往哈尔滨脱险。其后,在吉林、太原、天津等地从事税务、禁烟、证券等事宜。1946年3月在北平与周恩来见面,要求重新参加革命,周恩来嘱李克农、赖祖烈交其一笔资金,到天津做生意,为当地地下党提供活动经费和医药。1947年9月在天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12月保释出狱。1949年到北平与长兄恩来见面,由兄嫂介绍入华北大学学习,1950年毕业后分配任北京钢铁工业局科长,后调任冶金部视察员,华北钢铁工业局工务处副管理师,重工业部钢铁总局供销处秘书、购运总站副站长、仓库管理科科长。1959年调任内务部专员。1963年因胃溃疡病重退休。次年稍愈,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文革”期间被捕入狱。1979年5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复查,平反并恢复名誉。1980年起被特邀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5月13日在北京逝世。

C张若名(1902 1958),女,字砚庄,1902年生于河北清苑县。1920年11月,张若名与周恩来、郭隆真等一起登上轮船离沪赴法。1922年,郭隆真、张若名在法国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由于张若名法语口语流畅,又是女子,便于隐蔽身份,她在少共组织内担负与法共保持秘密联系的任务。后因故退出少共。1927年,张若名考取里昂大学。1930年5月31日,张若名与杨结婚。

1931年元旦后,张若名、杨戴着“中国第一对博士夫妻”的光环回到北平。张若名被聘为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回到原保送他留学的河北农业大学任教。1948年春,张、杨夫妇接受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邀请,举家南迁,张若名任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她因早年退党“问题”而遭受迫害。1958年6月18日,张若名投河自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