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原唐山铁道学院一位教授的院子,此前,则是“前清一个没有品级的小税务员的宅子”。“对于生活待遇的要求,父亲是很马虎的,所以我们一直在这个小院里。”
在这个院子里,陈赓度过了调京后的十年时光。“从1951年到1961年,我爸和我们一块儿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十年。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在朝鲜、哈尔滨,在家的时间很短。你们不要老觉得我爸时间比较多,天天坐在土堆上,我们 听爸爸讲故事 ,没那事儿,哈哈!(与父亲的交流)就一种情况:我惹了祸了,犯错了,挨骂的时候就是交流了。”
在陈知建的记忆里,陈赓很少提及战争年代,“这群人(开国将帅)是特殊材料的共产党人,他们一回忆到过去的事情心里难受,死的人太多了。他们一般不讲这些事。打仗的事也不是完全不提,只言片语地说一点。共产党人讲究谦虚谨慎,没那个习惯到处吹牛。爱吹的也有,但我爸不是那样的。我接触的这些老革命都没有那么爱吹的。”
寥寥数语,陈知建便显乃父风范,性格颇似陈赓大将的风趣、幽默。“我是家传的军人性格,和我爸一样都是性情中人。我爸入党39年,我参军39年。
湘乡有陈一门,这个传统,就是戎马从军。
陈知建曾祖父是湘军悍将曾国荃部的一员战将,12岁便投奔湘军,从火夫当起,转战数十省,骁勇善战,积功至官拜花翎副将,御封“武显将军”。因不满朝廷黑暗、军队腐败,三十几岁便解甲归田,置办田亩,日与渔农为伍。继曾祖母美貌精武艺,是个女侠。后投湘军在曾祖父帐下当了一名骑士。“曾祖父和继曾祖母常在宅前教孙辈们习武,讲述军中打仗的故事。家中大堂上悬挂着 陈 字大旗、80斤重的大刀以及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给曾祖父的亲笔题字。”
曾祖父不准两个儿子从军、做官。祖父在家中专门辟一屋,让“老而无依者养之于家直至安葬”。祖母更是有“陈家大屋”大好人之称,“要饭的到她那里,肯定要得着”。祖父虽然谨遵父命,身处乡里,不求功名,却心怀天下。从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到湖南农运,他无不同情支持。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孙辈们报国之志难抑。“我爷爷是地主,却支持农民运动,我奶奶做过农会主席。毛主席在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时候曾经在我家住过,毛主席很早就认识我爷爷。”
其实,曾祖父并不是陈家的第一代军人,“曾祖父是投奔他叔叔的”。曾祖父的叔叔陈,曾是镇守山海关的总兵。“这个找不到史料,从家谱里查到的。”
陈赓受祖父影响比较大,而湘乡县又是湘军的故乡。目前,陈家已有五代人从军,陈赓的孙子陈怀辰,2009年已是陆军少校了。“后代容易受前一代的影响。家风和民风共同的影响不能忽略。”
“幼从戎为官致富,善战闻于当时。”13岁时,父亲让陈赓娶比自己大两岁的富家女子为妻,陈赓不愿意,遂从军,参加了鲁涤平的部队,并将原名“陈庶康”改为“陈赓”(赓意为“继续、连续”)。4年的湘军军旅生活,陈赓从二等兵一直当到上士,经历了所有的士兵军衔,也让他认识了同在一个团的中下层军官彭德怀和黄公略。1921年,陈赓退伍后来到长沙,前往当地铁路部门任职。在此期间,他成为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者何叔衡、郭亮、毛泽东等先驱们的学生。在长沙,陈赓读夜校、学马列、上师范、学英文,如饥似渴。1921年陈赓提交入党申请书,1922年五六月间入团,年底转为中共党员。“那一年,全中国的共产党员加起来也只不过200多人?”陈知建强调说。
1922年入党,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战功越来越大,陈赓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前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