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名校之所以值得“羡慕”,之所以能出更多国际化人才,正是因为名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而不是天生就很国际化。
在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从朱镕基到钱颖一的历任院长,这个共识从来没有被打破过。从朱镕基开始,清华经管就鼓励使用英文授课,认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在中国有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能够自如地与世界交流,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力。
清华经管学院的国际化教育
2006年,钱颖一出任继朱镕基、赵纯均、何建坤之后清华经管学院的第四任“掌门人”。谈及自己被委以重任的原因,钱颖一认为,清华经管学院的院长必须有坚定不移的国际视野,而自己25年海外背景与这一要求正好有着很好的契合点,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清华不想真正的国际化,他们也就不会找我了。”
我和钱颖一认识多年。1986年,我们还是最早留美经济学会的会员(我弟弟王辉进也是留美经济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时,我就和时任留美经济学会会长的钱颖一在哈佛大学开年会时已经认识。钱颖一认为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培养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培养计划的国际化:第一,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结合紧密;第二,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结合紧密:“比如我们的本科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这使我们的学生既能用中文表达沟通,也能用英文表达沟通,能够适应中国市场,也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
钱颖一自身就是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化教育的受益者之一,他是清华77级的大学生:“我当时在清华念书,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有机会跟国外来访的教授进行交流,选择学习国外教授在清华开设的课程,这个平台使得我能够有一个比较广阔的国际视野,也为我后来出国深造提供了相当好的机会。”
钱颖一认为:“一所国际化的经管学院,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师生。”大学生要从中受益,后两方面取决于学院的努力,而国际视野则需要靠自己主动锻炼。
年轻人如果希望能够进入跨国企业,乃至出国深造或工作,甚至将来成为企业家或国际化职业经理人,就应该尽早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包括跨文化的沟通技巧和处理能力。退一步来说,就算大学生们刚刚毕业要从基层做起,不能够自己创业,不能够从事理想的工作,不可能接触国际化的商业活动,但未来他们迟早会掌握着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命运。
在培养国际视野上,留学和游学当然是个很好的途径,但也不一定非要出国。看书、读报、上网、进跨国公司、接受国际化教育都是很好的方式。以下几点是给那些没有机会和条件进名牌大学或出国留学的人的建议:
(1)“傍大企”实习
大学生应该努力去品牌企业和跨国企业实习,去一个知名企业不亚于上一所名校。这些大企业在寒暑假都会通过各种形式面向全国招募实习生,并最终会留用一批实习生。例如2006年参与IBM公司暑期实习项目的学生,有40%的人最终留在了IBM,2007年的比例超过一半;再如惠普公司每年都招聘近200名实习生,大部分人均获得了留在惠普公司任职的机会。就算将来没有留用,也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因为企业的“名牌”还会纳入你的简历和个人品牌中。
同时,普通高校的学生用不着过于自卑,企业终究是企业,招募实习生不亚于正式招聘,对于供养一个“名牌”大学生装饰门面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更多的是看重笔试和面试的成绩,以及体现出的专业能力。
没有读过大学的跨国企业职业经理人
TCL集团前常务董事副总裁吴士宏就是个没有读过大学却成为跨国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开放型成功者,她甚至被某些媒体称为“打工女皇”。
吴士宏原来是个护士,但她视野很开阔,心态很开放,也敢于树立在别人看来不可能达到的职业目标。她先通过业余勤奋的自学,获得自考的英语大专文凭,接着1985年进入IBM公司,从勤杂工做起,凭借10年的学习和奋斗,最终成为IBM华南分公司总经理。而有了IBM这个工作背景之后,她后来的职业突围几乎无往不胜。1998年2月,吴士宏受聘担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一年之后,她加入中国知名企业TCL集团成为副总裁,中间一度离开,去年又重新返回TCL。她的职业经历,正交织着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自强不息和现代社会所渴求的开放进取两种精神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