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富有胆略(10)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内心的危机感,通常能够使人爆发惊人的胆量,是勇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危机感迫使我们做出改变,进行冒险。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这也是危机在心理上给人的暗示。尤其事关生存的危机感,永远能激发人最大的潜力,使人的勇气激增到无所畏惧的地步。因此,人们把“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作兵法的精髓之一。

在对200多位成功人士的样本研究当中,我发现跟社会上许多人被“关系户”和“暴发户”误导的富豪印象不同的是,绝大多数开放型成功者不但不是“世袭子弟”,没有少年时代就继承多少先天的财富,而且其最重要的财富往往还是少年时代经历过的苦难,他们的人生都经历过危险的磨炼,是在苦难中崛起的人生成功者。例如,我也有过未成年下乡插队的磨难经历,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曾做过矿工,财经评论家金岩石也曾是矿工出身。

让曾经的“苦难”长留心头

新任的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曹建明也有着曲折的人生开放传奇。他在小学四年级时遇上“文化大革命”,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小饮食店当学徒,每天凌晨三点多就硬撑起来上班,从出煤渣、生炉子到和面、拌馅,所有的活都要干。也许过度劳累,一年不到他的胃连续两次大出血。后来,他就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当成一笔宝贵的财富,用以时刻激励自己努力进取。曹建明应邀为我主编的《缤纷海归》撰文时说:“正是在这里,我经受了永远难以忘怀的磨砺,学到了在其他地方难以学到的东西。”

由于心里一直保留着这“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所以考上大学之后,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凌晨四点半,我准时起床,跑步后即投入紧张的学习。数年如一日,这么早起床读书,很多同学觉得无法做到,觉得不可思议。对我而言,相比在饮食店每天三点多起床干活,那真是一种幸福了……排队买饭时、坐车时、开会前,我都会抓紧背几个英语单词。所有的节假日,我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七年寒窗,我连续六年获得‘上海市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1988年10月,曹建明作为访问学者去比利时根特大学进修,他依然没有忘记用过去的苦难和危机,除了跟教授讨论外,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他的导师因此感叹说:“你是我接触的所有中国人中最勤奋的一个”。也正因为他的刻苦认真,教授们参加学术活动都喜欢带他去。于是他去过荷兰、卢森堡、德国、法国、前南斯拉夫、瑞士等许多国家,参加了许多的国际会议和访问了许多大学及研究所,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这为他今后的法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慧聪集团的创始人郭凡生是另外一个例子,他少年时代曾上过山下过乡,十八九岁还当过兵。后来,这段充满危机和苦难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增加了莫大的胆量。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起当年创业时的心态:“1988年我已经是副教授,已经很有学术成就,晚上我就看着一墙的书心里感觉比较酸,走到35岁了不得不走另外一条路,这是心里难受的。但是不得不走这条路的时候我并不怕……”原因则是过去少年时代的经历——“那段生活使我真正具有自信心,如果创业失败了,我去扛麻袋也可以养家糊口。而当一个人愿意扛麻袋最终生活的时候,就什么也不怕了。”

荷兰银行中国区主席邱致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他认为:“如果没有在崇明农场务农六年、没有经历这些人生苦难,也形不成我后来的思想和处世哲学。我希望我的小孩将来也知道我过去的故事、知道我曾经做过农民,通过这些,让他们了解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知道世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其存在不一定是事实的逆境和困境。

身处逆境和困境,危机迫在眉睫,自然,只有失明失聪的人,才会没有危机感。可是,聪明的个人,聪明的企业家,聪明的政府,都善于在顺境和逆境下勇敢面对危机感,保持忧患意识,使自己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所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