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圈子的核心
一位“海归”的圈子人生
邝子平在担任启明创投公司董事总经理之前,曾做过6年英特尔投资中国战略总监,并在思科就职过。他的事业之所以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借用各种圈子获得人脉。
斯坦福大学是邝子平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在这里结交了张锐(美林中国董事总经理)、林伟萌(泰达荷银基金公司CEO)、陈捷(东京电子中国总裁)、茅道临(曾任新浪董事长)等朋友。后来,这圈朋友全无例外地跟他一样回到了中国:“这是一个早年在斯坦福结交的没有猜疑的友谊圈子,他们成了我以后在中国创业时工作、生活中的朋友。”
1988年,邝子平硕士毕业后到了一家叫Kalpana的公司。“在Kalpana待了三年,我建立了我人生中的第二个朋友圈。”后来,他进入思科公司,Kalpana公司的许多朋友也进入其中,因此工作起来省掉了磨合时间,他的工作更方便。邝子平能够进入思科,也是依托他的人脉圈子:“我找到一个朋友,他当时是思科驻香港负责人,他告诉我,思科在招人。”
进入思科之后,他又扩大了新的圈子:“在思科的五年多时间里,我回到了中国,熟悉了中国,交了一批国内外IT界的精英。这是我朋友圈的第三批人,对于我以后的投资很有帮助。”
1999年,邝子平进入英特尔投资部。这个圈子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他获得了重要的人脉,如软银美国创业投资基金(Mobius)创始人Gary Rieschel。这位朋友曾想从英特尔挖走邝子平,但是没有成功。6年之后,两个人终于成为同事——他们合伙创立了启明创投公司。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创业能否成功,不在于你不知道什么,你不具备什么技术,而在于你能否找到相关的人士来帮助你。一个企业家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到别人的合作,建立一支有效的团队;一个普通职员,要想在职场中春风得意,则必须学会如何与别人一道工作。
能够带来各种人脉关系的工具,正是各类圈子。
同样,没有人,也就没有所谓的圈子。
人脉是圈子的核心,也是凝结圈子内各种人际关系和资源的血管。一个圈子的形成,必须通过整合各种人际关系资源;一个圈子的维系,则必须通过人脉来联系、串通、运输、凝结;而一个圈子要发挥作用,则必须将各种信息转化为机会,将各种人脉转化为盟友、朋友、合作伙伴。
成功的圈子整合者
田溯宁在两年前成立了中国宽带产业基金。他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次讲演中曾谈到:“中国社会分为很多‘圈子’。当年在亚信,虽然也免不了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但对于他们的圈子,我不理解。到网通工作之后,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多了,我发现政府完全是另一个体系。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有自己的做事方法,自己的语言和价值观。而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有各自的圈子。”
“由于我的经历,对于这几个圈子我都不陌生。与投资人在一起,我可以谈投资;与创业者在一起,我可以谈创业经历;和政府领导在一起,我也能和他们找到共同语言,找到他们的诉求;和民营企业家在一起,交流也没有问题。所以我在想,需要找到一个最好的方式,把这几个圈子联在一起,互通有无,这个方法可能就是做产业投资基金。”
东软集团刘积仁就说:“我在美国留学时就注意到,印度人在美国的IT企业中做到管理层位置的人很多,而这种人脉关系正是印度赢得美国许多软件外包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阔的人脉正是一个人通往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外围支持。正如新加坡著名公关公司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公司总裁苏姗所言:“未来5到10年最有竞争力的创业者,应该有庞大的资源网络,有实际操作的实力,有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理解,同时具备特殊的沟通能力。”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人脉圈子可以分为三层:最近的圈子是亲情圈子,这是你一出生就拥有的,关系几乎固定不变;中间的圈子是我们经常可以接触的圈子,如邻居、同学、同事等,关系相对稳定;最外围的圈子是普遍广泛的社会交际,这个圈子的人你可能打个照面却从来都记不得名字,这是个非常动态的圈子,圈子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