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板VS职业经理人(3)

丙方的观点 作者:王志纲


有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大陆方的嘉宾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另一方是台湾地区著名的管理学家,台下坐的是大大小小的老板及职业经理人。在谈宏观经济是过热还是过冷、如何推进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时,大陆著名的经济学家表现尚可,但一牵涉到具体的企业运作、管理、流程优化等这些老板们最渴望知道的问题时,就“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相反,那位台湾地区的学者却能高来高挡,低来低接。老板也好,职业经理人也罢,实的问题,虚的探讨,老先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坦率地说,大陆那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从学识到人品,本人都极为钦佩,但与同台的另一位学者一比,总觉得差了点儿什么。其实很简单,老经济学家,一辈子都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做学问,从来没有在复杂的市场上摸爬滚打(即使有,也是功成名就后蜻蜓点水式的调研)。

而后者则不同,其早年毕业于日本的东京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即加盟世界一流的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若干年后升为该公司加拿大的高级经理人。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经不住台湾地区崛起功臣赵耀东三顾茅庐式的劝说,回到台湾岛,从事推动台湾地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工作。而中国大陆大学的教授们大多与市场隔绝,当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有一些人开始办公司或在企业兼职,但他们基本上还是靠自己垄断的高校资源以及本身的专有技术与市场对接的。

目前走俏的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通讯、建筑、规划、设计、医药、经济、法律、金融等学科的人才。

与西方开放的体系不同,如果说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是最后的“封建堡垒”,恐怕反对的人很少。

于是,在中国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管理的,从来没有管理过企业;教市场营销的,从来没有在市场中做过推广、渠道、人员培训的实际工作;教国际贸易的,从来没有在国外做贸易的经验;教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从来没有当过大型企业的CEO。

说中国的教育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点儿也不冤枉。中国的大学所传授的理论与分析问题的武器,几乎全是西方的。

当然,我承认西方的理论是鲜活而伟大的,见解是深刻而震撼人心的,但其产生的土壤和背景与中国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的企业要想真正地具有国际竞争力,走向世界,必须将西方伟大的管理、运作理论同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舍此,别无他途。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来看,中国民营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源于双方出身、背景、成长路径的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或者说两者的对接端口不匹配,以至于无法通畅地沟通、交流与对话。这种情形与建国前中国知识精英们同本土文化的冲突极其相似。交流、沟通与对话,是一切合作、结盟的前提。就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而言,也是如此。

民营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最大的障碍和痛苦,不完全是利益之争,主要是彼此之间无法对话、无法交流之苦。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受的是“显规则”的训练,而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按“潜规则”运转的。孙大午在贷款无门的情况下,吸纳了其他公司及个人的钱,以“非法吸纳公共资金罪”被司法机关逮捕、关押,如果不是中央高层过问、专家学者呼吁、网络呐喊,肯定会被重重地处罚。而上海首富周正毅,也以“操纵证券交易罪和虚报注册资金罪”被判处三年徒刑。这就是潜规则的力量。老板眼中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有两大类:一类活动在“点”上,另一类活动在“面”上。“点”上的职业经理人是指企业中负责研发、生产制造、物料采购、销售、人力资源、行政、财务等工作的人员,而“面”上的职业经理人则是指掌管企业全盘的总经理、负责全国市场的销售总监或市场总监以及大型高科技企业中的研发中心负责人。如果问老板喜欢、欣赏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可能小学生都会说,当然是喜欢“德才皆备”的人。老板们喜欢的,是既能为老板创造大量的财富或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品德高尚,不吃里爬外,更不会心怀鬼胎的职业经理人。这是老板的一厢情愿,不说也罢。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行业分工的越来越细,每个人都不得不在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平台上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意味着,职业经理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空间越来越小了。这时,能力、操守、品行的口碑就会非常重要,因为圈子小了,老板们会彼此通气的。为了长治久安,老板们不会随便相互挖墙脚。在特定的区域内,他们还可能形成攻守同盟,不接纳被对方开除的人。那么,老板们最喜欢什么样的人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