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渡过金沙江后,红六军团进入格罗湾进行短暂时间的休整。这里已属康藏高原,人烟稀少,全是藏族牧民,周围都是高山。这个时候,红军虽然摆脱了敌人的“追剿”,但面前又有了新的困难,即要翻过高耸入云而又常年积雪的横断山脉。
对于这支部队,比较而言,多年生长于南方的红二、六军团的同志们与水的关系比较密切,也不怕过河,但让他们翻越终年积雪、严寒冰冷的高山,那将是非常艰苦的事情。所以,为胜利爬过雪山,红二、六军团在格罗湾休整几天:一是要解除连续作战的疲劳;二是要做好翻山的一切准备工作,比如棉衣、粮食、药品和翻山时必要的蒜、辣椒、姜等,因为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三是要做好指战员的政治思想工作,让战士们充分认识到过雪山的重大意义,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增强人们战胜高山的自信心。所以,在短短的时间里,王震非常繁忙,生怕由于粗心而影响爬山,因为山下稍有马虎,山上就很可能要以付出同志们的生命作为代价。另一个让王震不安的事情是,由于沿途人烟稀少,物资供给困难,因此,从爬山开始,红二、六军团必须分头行动。红二军团为左路纵队,经德荣、巴塘、白玉向甘孜进军;红六军团为右路纵队,经定乡、理化、瞻化向甘孜前进。红六军团成立了以王震、萧克和张子意等组成的军事委员会,王震任主任。
5月1日,红六军团在格罗湾召开庆祝远征胜利渡过金沙江大会,准备翻越格罗湾至中甸的中甸大雪山。5月2日,红六军团继红二军团之后,翻越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中甸雪山。“雪山海拔5300多米,上山50余公里,下山20余公里。山势陡峭险峻,积雪一二尺厚,异常寒冷。山顶空气稀薄缺氧,呼吸困难,行进十分艰难。宣传员们走在队伍的前面,不顾高山缺氧,头疼脑涨,站在寒风刺骨的山顶雪地中,呼着口号,打着竹板,鼓励部队前进。指战员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相互帮助,相互勉励,终于翻过了第一座大雪山。是晚,到达藏族聚居的小中甸。先头部队红二军团因缺乏经验,100余人因冻牺牲在雪山上。红六军团因有红二军团的经验,牺牲少些。”①
5月3日,红六军团向中甸前进。军团直属队出发前,军团领导同志讲话时简要总结了过雪山的教训:在雪山上不可因疲劳而休息,不可因口干而喝雪水,要多穿衣服裹好脚,要带生姜、辣椒、烧酒等,以便冷时吃了增加热量。晚上进至距中甸县城25公里的大南坝一带,先头第十六师进至中甸县城附近,就地休整,筹集物资。
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到中甸,总共走了146天,8100多里路。这140多天里,前有敌人堵截,后有敌人追击,红军边走边打,经常处在紧张的战斗形势中。从中甸到甘孜,还有漫漫的长途、皑皑的雪山。沿途仍然峪谷纵列,雪山重叠,地势雄险。单是那怪戾的气候,就足以把一个部队拖垮。
位于滇西北的中甸属于康藏高原,横断山脉南北横亘,到处是崇山峻岭,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5000米以上的高山终年积雪。这里人烟稀少,贫穷落后,交通闭塞,史有“关山险阻,羊肠百转”、“地险路狭,马不能行”的记载。当地的居民主要是藏族,他们勤劳、朴实,性格强悍,一般都信奉喇嘛教。当时,中甸地区还是封建农奴制,占人口1%的土司和上层喇嘛,是中甸地区的所有者;占人口80%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既没有土地,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人身自由。红军进入这一地区后,吃的是青稞炒面、酥油糌粑,气候寒冷,语言不通,没有“通司”(翻译),寸步难行,不但扩大红军任务无法完成,就连筹集物资也很困难。②
在中甸县城内,只有几十家经商的汉人,城外尽是藏民,城郊全是荒野,人烟稀少。坐落城外的归化寺,是云南最大的喇嘛寺,也是中甸地区的统治中心。由于先头部队红二军团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且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工作,使归化寺的大小喇嘛和中甸地区的藏民消除了疑虑,愿为红军过境北上抗日尽力,卖给红军粮食5万公斤以及食盐、红糖等,为红军继续翻越雪山进行艰苦的长征解决了一定的困难。这个期间,部队进行了休整,召开了各种会议,讨论了政治工作,进行了纪律检查,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对待藏民的政策,命令部队不准驻经堂,不准毁坏经典、神像及祭仪,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汉官压迫”等口号下,广泛开展藏民中的群众工作。同时为继续北上、翻越雪山积极准备,要求党团员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行军减员降到最低限度。总结了第一次过雪山的经验教训,要求部队过雪山时不喝冷水,不休息,不落伍,各连党支部必须在过雪山前开会,安排身体强壮的党团员负责,切实帮助体力虚弱的同志过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