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奋勇西进,横扫陇海沿线守敌(2)

王震的三次长征 作者:穆欣


彭德怀于5月下旬从太原前线返回一野,决定暂不穷追敌人,待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十九兵团到来再和敌人决战。为了迷惑敌人,我军在西安大造华北兵团入陕作战的舆论,同时制造一些假象蒙骗敌人。6月7日第十八兵团的先遣师到达西安,又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

就在华北兵团大举入陕的时候,胡宗南和二马的部队开始联合反扑。6月10日,胡宗南集团主力由渭河以北东犯,马继援集团沿西兰公路向东南进犯,敌“陇南兵团”进到凤翔。野司原来的部署是阻胡歼马,以第二军在绛帐、武功阻击胡宗南集团,其他部队集中围歼马继援集团。此刻,鉴于胡马两军配合紧密,而我第十八、十九兵团尚未全部到达指定地点,与敌决战显然兵力不足,为了诱敌深入,并掩护华北兵团集结,准备和敌人展开较量,野司决心改变原定计划,重新进行部署,于11日晚放弃泾渭间三角地区,只以少数兵力抗击来敌。我军主力东移,第一、二军撤到眉县、周至地区,争取时间待四个野战兵团集中后再与敌军决战。

我军东移,胡马两军误认为是败退,便分头向咸阳、兴平、监军镇、杏林,武功方向跟进。孤军深入的第三十六军(欠第一二三师)沿秦岭北麓经斜峪关沿渭河南岸向西安前进,12日进至眉县东南宁堡、金渠镇地区时,王震决定围歼此敌。

6月12日晚,王震得知该军单独来到金渠镇,认为是歼灭敌人的好机会。他说:“三十六军第四次又送上门了,要坚决消灭它!这次让它再也活不过来。”当即指挥第二军将该敌包围,战至13日拂晓,已将其第一六五师大部歼灭,俘少将师长孙铁英以下两千二百多人。敌军部及该师余部逃入金渠镇顽抗待援,我军将其团团包围,经过激烈战斗,敌军部及第一六五师余部于13日14时被歼。后因敌第六十五、三十八军增援,我第二军即东撤至周至、哑柏镇地区。

这时,马继援为了争功,亲自带领第八十二军三个师,越过宁马第十一军、第一二八军的防线,向咸阳猛扑,企图直取西安。彭德怀命令刚从华北到达西安的第十八兵团第六十一军增援咸阳。马继援部于13日窜到咸阳以北,即对我军实行集团冲锋。第六十一军以炽烈炮火还击,与敌激战一昼夜,敌被击毙两千多人,狼狈退到醴泉一线。马继援仍不死心,又令三个师分两路企图突过泾河,在临泾渡、修石渡又受到我军严重杀伤,只得在骑兵掩护下向醴泉、乾县以北撤退。进到渭河边的胡宗南部,见马匪遭到惨重打击,乱打一阵炮后,就仓皇地以坦克殿后全线撤退。至26日,二马退至永寿、崔木镇一线,胡宗南部退至武功以西,胡马反扑遂以失败而告终。西北战场上的兄弟部队胜利会师。与此同时,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一野战军正式成立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王震任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样,第一野战军不但在数量上由22万人增至42万人,而且编成了解放大西北兵团作战的指挥序列。西北地区敌人总兵力还有30多万人,我军兵力虽已超过敌人,但尚未占绝对优势。因此,必须将胡、马分割开来,集中兵力一个一个地消灭。

胡、马两军联合向西安反扑受挫后,胡宗南理应撤出关中,退守秦岭免被聚歼;二马也应退回平凉。而他们却退至泾河以西和西府地区的渭河南北,在渭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布成一个“口袋阵”,二马的第八十二军、一二九军在邰县、永寿以东;第十一军、一二八军驻永寿、麟游地区。胡宗南则在武功以西渭河两岸守备。7月6日,一野前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制定了“钳马打胡”的作战方针,决定发起扶眉战役,力争于漆水河、千河之间歼灭胡宗南的主力,然后转向甘肃,集中全力歼灭青宁二马。

7月10日,在彭德怀直接指挥下,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扶眉地区的敌人突然发起全线猛烈攻击。这天,担任钳制二马的第十九兵团首先行动,按时进抵乾县、醴泉以北一带高地,构筑工事钳制二马。我卫戍西安的第六十一军,当晚向西安以南的子午镇发起攻击,追歼南逃的敌第十二师千余人。第二兵团于当晚从乾县、醴泉突然出动,越过漆水河绕道西进,7月11日由北向南迂回到敌第三十八军、六十五军和一一九军侧后,第四军占领眉县车站,截断了敌军退路。第十八兵团11日分三路由东向西进攻,于12日攻克武功,插入武功、扶风间的杏林镇和绛帐镇。第一兵团由渭河南岸沿西安至益门公路及秦岭北麓向西钳击敌人,自户县向周至、眉县攻击前进,策应渭河以北部队作战。11日,第二军六师将辛口子、黑山寺守敌歼灭一部,主力由长益公路和秦岭北麓齐头并进。11日夜,第一军二师一部从狭窄的敌据点水网地带楔入敌整个防御纵深,切断敌第二十四师与五十三师的联系。兵团主力于12日在哑柏镇、横渠镇间歼敌第二十四师及第六十一、五十三师各一部,俘敌六千余人。一天之内,我军已在西南断敌退路,北面、东面已插入纵深,将敌人三个军压缩在罗局镇以东、午井镇以南的渭河滩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