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剥离出“演绎”的成分,去伪存真,厘清真相,挖掘出万事万物的真实状态?
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聆听者,清晰地区分出在自己听到的东西里面,哪些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哪些是自己的经验或者固有看法?
如何能够透过情绪、偏见的表现真切地感受到别人言语或行为背后的真实用意?
如何检讨自己在思考问题、判别是非的过程中夹杂了怎样的浮躁心态与固执?
如何以科学理性的思维成为一个求真务实的践行者?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曾在一份文件中就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给出了可以借鉴的答案:“调查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调查应该要采取客观态度,不应该抱着一种成见去替自己找证据;应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要为各种现象所蒙蔽;应该对调查材料做综合全面的分析,不要满足于孤立的、片面的、看不到事物发展的观察。在调查的时候,不要怕听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更不要怕实际检验推翻了已经作出的判断和决定。”
各式各样的演绎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意识的成分也有无意识的成分,或者处于有意无意之间。像1+1=2那么精确的“真相”(更何况这本身也还是一个未论证完的猜想)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人们的一种向往与追求而已。什么是真相?你能肯定那就是真相?现在我们认为的科学、真相,未来可能被证明是谬误,就像古人奉之为圭臬的东西,被现代证明为谬误一样,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真相与假象、真理与谬误的混杂。
厘清真相,忠于真相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一个普通却永恒、深奥的话题。我们需要排除干扰,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用心“聆听”,鉴别“听到”与“听进去”的差别。有一份宽容的心态,“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全面地获取各类信息,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也不管你是否已有“结论”。我们更需要无私、纯净的心灵与忠于真相的态度。
人们对真相的需求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只是有选择性地接受真相、追求真相,也不太可能总是可以获得百分之百精确的真相,人们在相当大程度靠演绎进行正常交往和思维。我们可以通过解剖真相演绎的客观过程,去鉴别哪些是真实面目,哪些是在真实面目之外如何一步一步地添加着干扰要素,附加了哪些或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事实的判断、夸张;我们认识、判断事物时尽最大可能排除各种干扰,靠近真相,忠于真相,从而真正把握大局和实质。也可以凭着理性的态度对自身因情绪、偏见、利益和好恶等因素影响有意无意发生出偏离真相的演绎进行“静思”。我们所要唾弃的是那种损人害己、竭力歪曲事实真相的演绎手法与阴暗的企图。
在企业管理、公共管理、日常思维、战略决策乃至实现国家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对“求真”二字有一种科学务实的态度。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听到”了什么?你自己又作了哪些“演绎”?你认为这篇文章本身离“真相”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