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 言(1)

党史商鉴 作者:周大江


“组织管理”问题在我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过人们如此广泛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人们带来过如此之多的迷茫和焦虑。

我国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式的个人修为;在群体行为的运行机制(即组织管理)方面却始终没有形成气候。

然而,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组织管理”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几乎与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引进和借鉴(更多的是简单效仿)同步,这或许正是“迷茫和焦虑”心理产生的根源。教条主义式的盲目效仿非但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反而会加剧效仿者的无力与无助。

人文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得任何源自西方的先进思想都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自己的人文背景中寻找一片“土壤”,使思想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真正结束眼前的“迷茫和焦虑”,沐浴真理的阳光。

共产党在1921年至1949年的历史,无疑当之无愧为这样的“土壤”。

——在我国近100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共产党是管理得最成功的一个现代组织;它在组织管理方面所取得的许多成就,至今也无人能望其项背。

近来数年间,当“组织管理”的种种问题突兀在人们的眼前时,当人们在蜂拥而至的种种新词汇、新概念和新思想中手足无措时,却居然没有意识到,就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党史常识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管理之道”。

长时间以来,共产党的先贤们用汗水、智慧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遗产——1921年至1949年的党史——对于现代组织管理的借鉴意义,一直被人们“视而不见”,反而舍近求远地在源自西方的种种时尚的理念或潮流中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是时候了!让我们重新回归自己的传统,让我们都来学习这一段党史,并在学习中获取现代组织管理的启迪和智慧。

如同种子回归大地方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的求索之心只有回归自己的传统,才能更加明澈、客观和自信;也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的判断力和从容的定力来面对人类的一切先进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

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全部动机和立意所在,但愿我的努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坦率地说,我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段极其沧桑的心路历程。

12年前,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3年后因为极度失望而转投到另一家国有企业门下。不幸的是这两家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在几年后都因自身的管理问题而先后深陷困境,后者甚至被迫关闭。这段长达7年的漫长岁月,曾经给我留下了永远无法忘却的迷茫和焦灼,以及随之而来的探索真理的坚定决心。于是,我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企图借助于欧美管理学的经典著作来抵达真理的河岸。坦率地说,这些著作在我最黑暗的心路历程中不止一次地燃起过欣喜与希望,虽然我知道,这离我揭示中国本土企业管理之道的愿望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它们毕竟结束了我内心的无助。

幸运的是,2000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我意外地获得了一项特殊的资助,组织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本土企业观察研究小组”(以下简称观察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对50家以上的本土企业进行为期5年的持续观察。3个月后,这个观察小组便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这使得我有机会能够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更加全面深入地收集本土企业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在尔后5年里,虽然根据资助人的保密要求,我们只能在小组内部相互分享时而激动人心时而令人心痛的发现,但是,这确实是我“悟道”的旅途中最为“丰盛”的精神岁月。

我们将所观察的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通过公开的资料收集素材,此类企业多为上市公司;另一类是通过观察小组的核心成员和特邀观察员报告其所在企业发生的重大管理事件。对于后一类企业,我们有两项基本的原则:(一)观察和记录的领域绝不涉及被观察企业的商业机密,只停留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事件上;(二)对被观察的企业实行严格的保密措施,除了我和另一名核心成员(他于2002年7月因出国留学而终止了这项他深爱的工作)之外,在包括内部交流、向资助人提交研究报告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中,均不得使用被观察企业的真实名称,而代之以没有任何个性特征的编码。同时,鉴于此项工作纯属学术研究活动,为了避免因此对被观察企业和观察员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对二者的名册进行了永久性的保密处理——在2005年5月向资助人提交最终研究报告并获通过后,随即将需要永久保密的有关资料销毁。因写作本书的需要而引用的此类观察资料也严格进行过保密处理,隐去企业的真实名称。

虽然观察小组成立之初的第一批11位核心成员(5位博士或在读博士、3位MBA或管理学硕士、包括我在内的3位“低学历”的研究者)和分布在数十家企业的数十位特邀观察员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在3年后(即2003年前后)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但他们在长达3年的辛勤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执着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为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最令我感动的是,几乎每一位离开的志愿者,都会竭尽全力寻找和推荐自己的继任者,使得整个工作能够继续开展下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