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挑战者传奇(5)

谋事在人 作者:谭启泰


可吃的只是豆子盐巴水,两个干辣椒,每天都饿得脸青青的。那年过年,小志纲用积攒下来的12元血汗钱,买了3只鸡,用背篓背着步行40公里,走了一天一夜赶回家。母亲抱着又瘦了一圈的儿子,实在不忍心杀鸡过年。那两只母鸡一只公鸡,可全是孩子的血与汗啊!第二年,母亲说什么也不让志纲再去打工了,省吃俭用要逼着他去读书上学。那时,辍学几年的孩子要从头读起,和小他几岁的儿童一起上学,总觉得低人一等。小志纲为此不愿背书包,不肯走学校大门,上课前常从后门溜进去。就这样勉强学了一个学期,他还是离家出走——又当泥瓦匠去了。

不愿上学不等于不爱读书。王志纲从小就爱看“小人书”,街上有出租连环画的书摊,一两分钱就可以租一本,摆个小板凳坐着就看。志纲身上没有钱,就站在别人背后弯腰偷看,两年下来,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七侠五义》乃至现代的《铁道游击队》、《红岩》,一套套名著都“偷看”完了。志纲有个舅舅在贵阳,他家里有几书柜好书,什么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应有尽有。小志纲有时跑到贵阳,就泡在舅舅家里,一本一本地啃书,一泡就是三五天,有时,他是干脆连书一块“失踪”。那时,俄国文学中,志纲最喜欢读的是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读着读着,泪水不知不觉地涌出眼眶:怎么我的泥瓦匠生活和童年高尔基的遭遇这样相似呢?这一时期,最有意思的是,王志纲为自己改了名字,父亲起的名字,本来并无深义,但父亲被批斗时,此名也是一个罪状,说他崇拜印尼总统苏加诺,所以将儿子命名为“洛加”。于是,志纲决心改一个好名字。那时,革命样板戏风靡一时,《红灯记》中的唱词“心红胆壮志如刚”响彻在大街小巷,王洛加看中了“志刚”二字的革命色彩,于是自己跑到派出所要求改名为“王志刚”。若干年后,他当了记者,这才发现“志刚”这个符号在中国起码有几十万个,什么杀人犯、抢劫犯,也都“志刚”、“志刚”地凑热闹。他一气之下,又改了一次名,把“刚”更为“纲”,这一下划清了界限,“志纲”者,志在“纲举目张”也,或曰“志在探寻中国之坐标(社会之纲)”也,于是,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1976年王志纲在贵州黔西老家的老照片,当时他曾在照片旁题小诗一首:生性好思善想,秉性多悉多焦,热衷勤攻苦读,年少饱经风霜。

不久,王志纲的父亲从“五七”干校获准回家,以“半解放干部”的身份,参加师生活动。当时黔西一中原来敲钟、摇铃的工人因“当过伪警长”被揪出批斗,王荣江就接替了他的角色,每天敲钟、摇铃通知上下课时间。那时,一些学生开玩笑说王家是“一门四将”、“将军门第”,3个儿子,一个是石匠(长子王加洛到水城木冲沟煤矿当过打石工);一个是木匠(二子王建生在跟木匠师傅学徒);一个是泥瓦匠(三子王洛加在当泥水匠),加上父亲王荣江这个“中将”(每天敲钟的“钟匠”),可真是“一门四将”了!王荣江听了哭笑不得,看着这三个辍学做童工的儿子,王荣江经常仰天长叹:干了半辈子教育,培养上大学的人才不计其数,轮到自己家,竟全是“匠”字号人物。不久,为了孩子们的前途,王荣江下决心把几个孩子接回来上学读书,不让他们再流离失所。

王志纲从乌江归来,进了初中,读书不见有很大起色,打篮球却上了瘾。那时,学校校队不收他,他就自己组织了一个“学友队”,自封队长,每天天不亮就训练,而且还以“非主流派”的身份向校队挑战,结果把校队给“涮”了。再接再厉,又向县里的青年队挑战,不料竟战而胜之,王志纲因此大显威风,在县城里一时称霸。1975年高中毕业后,王志纲就到了县青少年业余体校,担任女子篮球队的教练。当时他身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美国篮球训练法》,一本是《苏联篮球训练法》,从中融会贯通,竟也创造出一套“梅花阵”的快速反应打法,所率球队半年之内在联赛中夺得了冠军。王志纲1994年回贵州黔西,来到当年担任篮球教练时曾打篮球的地方感慨地留影。

然而,在脂粉堆中“孙子练兵”,毕竟不是王志纲的本意,他也不愿在浅水塘里挣扎一世。但是,凭他的出身,上工农兵大学无望,又不知平庸的岁月何时是个尽头。

那时,在一张训练照边,王志纲写下了一首题为《园丁》的小诗:雪地上荡漾着欢声笑语,

这是我们女运动员的英姿,

当她们苞绽花红之时,

辛勤的园丁却不知让命运抛到哪里!这里的“园丁”当然是王志纲的自喻了。1976年7月,王志纲带运动队到地区参加比赛。当时正鼓吹“体育革命”,口号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于是,出现了如此荒唐的景象:月上中天,寒星闪烁,篮球队、足球队的选手们起五更,是为了争夺训练场地吗?不,大家争先恐后抢夺的是打扫厕所还是打扫厨房,因为“友谊第一,政治第一”。王志纲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不久“四人帮”被粉碎,百废待兴。王志纲信笔撰下一文——《如此体育革命》,投去北京《中国体育报》社。出乎意料的是,1977年元旦,《中国体育报》在头版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刊发了这篇文章。王志纲从此当上了该报的特约记者,还得到了20元钱的稿费。在短短几个月中,他为体育报写了十几篇报道。这也许是日后他投身记者职业的一个契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