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战场上还有一个“粟裕”似的人物。淮海战役发起两天后的1948年11月8日,国民党徐州“剿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率第59军2个师、何基沣率第77军1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据《淮海战役亲历记》披露:起义通电时,何基沣却迟迟不签字。张克侠理解了何基沣的“想法”,主动提出将指挥兵员少于自己的何基沣的署名放在自己前面,何基沣这才签字。此后,中共中央发来的贺电,即是按何基沣排在张克侠前面的通电署名顺序称呼的,并且载入了史册。显然,张克侠的人品与粟裕的人品有相似之处。
此后,粟裕在1950年担负攻台战役总指挥时,还谦让过刘伯承和林彪。当然,这一次没有让成。出于对粟裕的信任,毛泽东决定仍由粟裕指挥解放台湾之战。1951年9月,周恩来和朱德亲自向粟裕传达中央命令,任命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副总参谋长。粟裕也做了恳切的推辞,认为自己到下面抓抓部队工作或搞学校工作为好。周恩来、朱德强调是毛泽东亲自点将,粟裕才接受了命令。粟裕在总部工作仅半年后,毛泽东即说:粟裕能比较好地看出问题。1954年10月,毛泽东亲自向粟裕传达中共中央的决定:任命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同样谦让,向毛泽东表示:“主席!我不能胜任!”毛泽东肯定地说:“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从此,粟裕在4年的总参谋长岗位上,不负毛泽东的重望,在国防建设、军队建设、战略方针、作战指导、战场建设和对敌斗争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事实均说明,粟裕淡泊名利,公而忘私,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团结与工作;同时功高不自居,谦虚谨慎。正是毛泽东所描述的那种难得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从授衔时的现任职务来看,粟裕也是合适的人选。1954年10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由隶属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改为隶属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下辖:作战部、情报部、技术部、通信部、军务部、装备计划部、人民武装部、军事运输司令部、政治部、干部处、测绘局、行政经济管理部等。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当时军委所属八总部领导成员如下:
(一)总参谋部:总参谋长粟裕,副总参谋长10人(1员大将,9员上将):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
(二)训练总监部:部长刘伯承(后由叶剑英代部长),副部长4人(4员上将):张宗逊、萧克、彭绍辉、李达。
(三)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叶剑英,副部长(3员上将,1员中将):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阎揆要。
(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4人(4员上将):谭政、傅钟、萧华、甘泗淇。
(五)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3人(2员上将,1员中将):宋任穷、赖传珠、徐立清。
(六)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副部长3人(1员上将,2员中将):洪学智、张令彬、邱会作。
(七)总财务部:部长杨立三(1957年5月,总财务部改属总后勤部),副部长:余秋里、唐天际、汤平。
(八)总军械部:部长陈锡联(1957年7月,总军械部改属总参谋部)。
从上述前六个主要总部来看:总参谋部:粟裕带1员大将,9员上将;训练总监部:刘伯承带4员上将;(1955年正式成立时,由叶剑英带6员上将);总政治部:罗荣桓带4员上将;监察部:叶剑英带3员上将,1员中将;总干部部:罗荣桓带2员上将,1员中将;总后勤部:黄克诚带1员上将,2员中将。显然,总参谋部阵容的配置极为隆重,仅比隶属国务院的国防部稍逊(国防部1954年9月成立,隶属国务院。国防部长为彭德怀,副部长: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萧克、李达、廖汉生7人,包括4员大将,2员上将,1员中将),不愧为解放军各总部之首。关于总参谋部的作用,粟裕曾明确指出过,他说:“军委下辖总参、总政、总干、总后各部,工作的归总在总参”,“总参谋部是党中央、军委统率全军的办事机关”,“总参谋部是负有特殊重大责任的”,“总参是全军的首脑机关”。就当时军队系统的重要性而言,总参谋长粟裕的现任职务显然也是可以授衔的。
因此,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粟裕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这的确是公允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