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珠海:跨世纪的冲刺(2)

行成于思 作者:王志纲


西区诞生后的第一声啼叫就异常响亮,预示着她的“强壮”。啼声即刻震动四方。“珠海西区”的名字叫出去了,珠海的居民开始忙碌起来,亲戚、朋友、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频频致电,打听西区。企业来了,外商来了……钟华生集得数亿元资金,1989年平均日进10万元,1990年日进50万元,1991年日进100万元,到1992年日进300万元。4年共引进建设资金213亿元。西区启动了,滩涂被填成平地,平地矗起大厦,机场飞起小飞机。香港的莫氏兄弟是受钟华生的鼓舞最早踏上西区的外商,他们在金海岸建起了别墅群,在金海滩开了酒店。“像当年美国西部的开发,总要有先驱者。冒的风险最大,得到的利益也必将最大。”西区土地的迅速升值,外资的大规模涌进,证实了莫氏兄弟的坚定信念。最近,他们再投资63亿元在西区建机场、酒店。5年来,钟华生在西区吸引投资30亿元(不包括市政府为西区骨干工程投资约40亿元)完成了六通一平,完成了金海岸的生活配套,建起一批工业,拉起了南水到高栏岛6公里长的连港大堤。高栏港(今珠海港)奠基那天,海面上泊满了空岛而出高栏人的船,南水人也赶几公里的山路把奠基石围得密不透风。

两岛人由衷地呼喊:“邓小平万岁!”“钟华生万岁!”港口使他们获得第二次解放,而这30亿元的资金是靠钟华生的民间启动之法筹集来的。钟华生对数字的记忆好像很差,常记不住自家电话而要去问旁人。然而他对资金的运作心算极快,多少滩涂,可筹多少资金,填海造地的成本是多少,回报是多少,如何分利,如何滚动,算得滴水不漏,数字一清二楚,深深刻在记忆中,随口道出。“集天下钱财、人才于西区。”钟华生以“共享经济”的理论广招天下财的同时,也广揽天下贤士。他的演说极富感召力,有位大学生受不了西区的“黄土恐惧症”,几次想离开,但一听到“钟老板”充满激情的演说,又恢复信心,最后不仅安家,还带来了几个同学。“低潮不等于死潮,困难不等于困境,困境不等于绝境。”

钟华生这种富于哲理而又有远见的话很多,正是凭着这种哲学思想,凭着这股勇气、气魄,为珠海市大举挺进西区蹚出了一条宽阔的大路。地皮经济学珠海实现大西区的宏伟构思至少需要700亿元人民币,一个天文数字!——绘制西部蓝图的1988年,珠海的财政收入仅4亿元。——无论一分钱怎样掰成两半花,也无法想象只有4亿元身家的人如何胆敢去干700亿元的事。梁广大就敢。钱从何来?有地!土地就是珠海的魔杖。自从深圳一声锤响,“土地是商品”这句话终于被承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此修改了宪法。从此,土地越来越炙手可热,仅1992年全国一下“批发”出去8700个开发区,大部分土地是被无规划地低价圈出,其中又有70%空置着。在土地的炒买炒卖中,政府显得苍白无力,手中能控制的土地所剩无几,资金回笼不多,银钱却哗哗地流入炒家袋中。有专家惊呼:以此速度发展下去,三五年后,多数城市将无地可供;若干年后,政府用地有可能要有求于地产发展商。“炒地皮炒不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即使是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也必须扮演重要角色。”珠海政府的远见在于它早在1988年就意识到这一点,在全国率先进行行政干预,及早结束了珠海市内的“圈地运动”,市长一屁股坐在土地上,实行“五统一”,把土地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地价受政府的控制。于是土地就变成了珠海的大钱袋:珠海市靠土地的滚动,驱动着西部战略由图纸走向现实。1988年以前,珠海市靠商业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土地不在政府手中,政府把路开到哪儿,企业就把地征到哪儿;企业得好处,政府却背包袱。企业说,我的钱就是你的钱,但是政府永远无法从企业的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银来。地产公司把地瓜分了,珠海政府为七通一平已投入了20亿元,但6年才回收了两千多万元,市政建设已难以为继。

1988年,梁广大使出了强有力的铁腕,不管一片的诅咒和哭爹叫娘,统征了所有的土地,并从房地产公司收回了几千亩空置地,统一开发,把生地变成熟地,毛地变成宝地,低价地变成高价地;然后统一规划,统一价格,统一出让。夏湾那一百多万平方米的沼泽地,经政府开发后价格 风升,一年内全部高价出让,土地的出让费、配套费回到政府手中,由政府再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土地开发中。投资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土地的升值。市政府在开发出让土地的同时,积极围海造地,“用地一亩,造地十亩”。从此珠海市政府进入了“造地”、“卖地”滚动的良性循环,以地建城,以地养城,以地发展城市。土地的滚动越来越快,地越造越多,几年来造地23万亩。难怪海外有人说,珠海市政府是今日中国大陆最有钱的政府。其实不是最有钱,而是握住了最能生钱的地。有了地,政府的腰杆直,胆气壮。不仅有了开发大西区、建设一个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气魄,而且有了启动西区的资金(市长梁广大说,1990年以后,市政府没有再贷过款。而5年来政府投入到西区已有40亿元)。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桥梁、电厂……珠海是靠土地的“产出”启动交通能源项目,由此展示珠海的实力和远景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海内外的资金向珠海聚集,共同建造一个现代化城市。

这样一种集资模式还有利于把珠海推向国际。土地还成为珠海市政府手中的杠杆,用以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强有力地控制着地价,利用级差地价,搬迁、拍卖了一批夕阳工业;一些企业只把中枢留在市中心,把占地多的工厂迁往西部。与此同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基地、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高回报的项目进入市区。土地就是珠海的魔杖,在珠海人手中变幻出一个个大千世界。麻布与锦缎的辩证法美国历史说:假若没有斯坦福,没有横跨美国东西的两条大铁路,可能就没有美国今日之繁荣。今天珠海人说:“假若没有梁广大,没有珠海的西部战略,就没有珠海今天的万商云集。”1992年11月,珠海市向海内外发出600封参加珠海投资洽谈会的邀请函,而前来的海外投资商达八百多家,签约351亿美元,这在珠海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在此之前,珠海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个洁净得“空气可以出口”的花园城市,是个休闲、度假、养老的好地方。而一谈到工业、谈到投资,人们就会摇头。曾几何时,海外一跨国财团想把珠海作为它向祖国大陆乃至东南亚扩张的基地,向梁广大市长打听码头的情况,当他看到当时珠海最大的货运港——九洲港,只能勉强泊1万吨货轮时,转身走了。1989年以前,珠海只有一千多家外资企业,而且规模很小,注册资金上百万美元的就算是大企业了。

当时最大的独资企业是一家鞋厂。本地的工业就更差劲了(现在珠海有了“丽珠”的药、“兴业”的玻璃、“格力”的空调、“华丰”的伊面、“卓夫”的衬衫、“亚洲”的传真机)。而当时,没有一样产品堪称名牌,没有一家企业能上规模。那时珠海也想建一条从唐家到广州的铁路,改善自己的交通,不过着眼点还是老城区的香洲、拱北,然而外界竟没有任何反应,外商从拱北关走着一条坑坑洼洼的路,戏称:“社会主义的路越走越难走。”有人说,1990年以前的珠海是块麻布,无论你在上面绘多少彩、绣多少精致的花,它也还是块不值钱的麻布,所以外商不愿意来,内地来的也不多。香港巨商李嘉诚承认,过去他曾来过几次珠海,不过都是去打高尔夫球,在投资方面从未注意过珠海。阿拉伯某国的公主也带她的智囊团来过,但失望而去。前国家副主席王震亲自邀请他的日本朋友组成考察团来珠海,去了正在开发的西区,可是王震副主席的面子并没能让他的日本朋友动心(“友情还在,生意不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