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留学日本
1906年4月,19岁的蒋介石远离家乡,在上海踏上东渡日本的海轮。在日本,初来乍到的他,亲眼看到“近代建筑陆续出现,象征工业力的烟囱冒起黑烟”,对比中国为西方列强和日本所屈的情景,心中的感受是复杂的……
从振武学校毕业后,23岁的蒋介石被分配到高田野炮兵第19联队见习一年,接受军队生活的艰苦磨练和意志的考验。在这里,蒋介石忍着性子干活,虽然当被派去打扫马房时立即表现出悲愤的神色,但他知道日本军队严格的军纪,只得服从。
蒋介石对日本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痛恨日本对中国的蔑视和侵略,但他崇尚日本,甚至盲目称赞日本,把日本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引子: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留日潮
二、从浙东山村到东洋求学
三、蒋介石在日本军校学到什么?
四、辛亥革命后日本成为蒋介石的避难地
第二章对日避让,走上九一八之路
蒋介石企望以委曲求全换取日本不要“妨碍北伐”。他甚至曾幻想以负担日本军费为条件,劝日军从济南撤回青岛。但日本侵略政策已定,对它的任何企求都是枉然。日军装甲车“就像是在他的属地一样”,巡行于济南城内,到处残杀中国军民。
1990年,张学良接受美籍学者唐德刚的采访,在谈到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主义问题时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
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抵抗主义自然产生。这样看来,张、蒋在处理对日关系时采取力避冲突的方针有共识共谋。
一、日本干预北伐使蒋介石济南受辱
二、策动张学良易帜
三、九一八事变
四、“试问国际间有无正义”?
第三章抵抗、交涉中失地误国
十九路军浴血奋战一个多月,打得敌人三易主帅。对于这场战争,台湾学者黎东方评论说:中国不曾战败,日本不曾战胜,双方互不赔偿。这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对日本打了一次平手。
热河丢失,总要找一个人背黑锅,不然对国内民众不好交代。蒋介石不可能自己承担责任,只能让张学良作替罪羊。蒋介石毫不犹豫,公事公办,“断然决策”让张学良辞职。
对于蒋介石来说,《塘沽协定》的签订虽然使国家蒙受耻辱,却换得了他所希望的暂时的和平。但是,《塘沽协定》签订后,他并没有真正接受教训,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围剿”共产党和红军的战争上。
一、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二、日本策动“满洲独立”
三、“剿共”误国,痛失热河
四、长城抗战与城下之盟
第四章敌乎?友乎?
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试图确立联合英美和苏联,制衡日本的外交战略。但是,他的“以夷制夷”方针并不成功。各国虽有反对日本侵略的声明,却没有制止日本侵华的实际行动。
国民党五全大会以后,南京政府在对日外交上一改软弱妥协的作风,开始日趋强硬。蒋介石明确指示张群,凡无碍于国家自由平等者,皆当共同解决;苟有碍于国家之自由与平等者,决不稍事迁就。争所必争,论所必论,以严正的态度,进行平等地位的谈判。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政府本想借机生事。但是,令日本没想到的是,西安事变很快和平解决。蒋介石不仅被释放,还与共产党达成了一致抗日的协定。这令日本非常恼火。
一、对日“外交战”
二、是敌人还是友邦?蒋介石检讨中日关系
三、“绝对没有这个‘何梅协定’!”
四、日军利诱华北政要
五、提出“御侮之限度”
六、西安事变“纳谏”抗日
第五章走上抗战道路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决定亲赴淞沪前线,途中遭到两架日军飞机的袭击,险遭毒手。后来查明,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日本间谍向日军密报了蒋介石的行踪。
台儿庄一战,矶谷师团几乎被全歼,日军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李宗仁回忆说:“台儿庄捷报传出之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新曙光。”
一、七七事变调兵遣将
二、誓死保卫首都
三、血战台儿庄
四、德、英、美介入调停
五、指挥武汉保卫战
第六章对日军事攻势与国际攻略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同盟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记录。当时,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说:“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也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蒋介石因此十分得意地说:“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曾问蒋介石中国是否想要琉球群岛,他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蒋介石犹豫再三,最后答复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一、督导中期抗战
二、发动“冬季攻势”
三、三次长沙会战
四、对日正式宣战
五、出席开罗会议
六、在中南战场的战略失误
第七章“通敌”内幕
汪精卫自1938年12月逃离重庆到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建立伪政权,中间经过了将近16个月,其后又过了8个月,日本才正式予以承认。这整整两年的时间对汪精卫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对日本来说则是经过漫长等待后的无奈选择。日本诱降的真意是要把蒋介石集团拉过去。日本寄希望于蒋介石投降,想把“最好的菜”留给蒋介石。
重庆国民政府一面宣布谈论日华和平者一律视为汉奸,一面又派使者与日本秘密和谈。据说,蒋介石还把日本的和平建议以及德国愿当日本和平条件的保证人等活动,统统告知了美国总统罗斯福。
在美国人看来,重庆是利用谈判向英、美强调,要是他们不对中国进行大量的援助,那必然要冒迫使中日和解的风险。蒋介石的要挟发生了作用,就在日本承认汪伪政权的同时,华盛顿宣布了一项空前巨大的援华计划。
一、日本“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二、在汪精卫投敌前后
三、对蒋介石的诱降攻势
四、抗战末期与日伪的勾结
第八章战后对日本“以德报怨”
1948年8月23日,上海军事法庭对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茨进行公开审判,审判前,法庭庭长石美瑜接到署名蒋中正的加密电报,只能照办,当庭宣布冈村宁茨无罪释放。一个侵华日军总司令竟被宣判无罪,不知蒋介石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难怪今天的日本右翼分子不为过去的侵略战争道歉。
由于美国的纵容支持,日本对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根本没有赔偿的意思。在谈判中,台湾当局怕失去与日本签订和约的机会,索赔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蒋介石最终与日本签订和约,放弃了日本战争赔偿。和约条款中通篇见不到“赔偿”的字样,好似中日之间既没有战胜国,也没有战败国。
一、“不念旧恶”宽恕日本战犯
二、放弃日本战争赔偿
三、神秘的日本“白团”
四、签订对日和约
五、“忘恩负义的日本!”
六、与岸信介结好
第九章蒋日关系走向末路
日本首相佐藤在公开场合声言要“保卫台湾”,令蒋介石甚为欢喜。但是,蒋介石对日台关系的不稳定性还是感到头痛。他对佐藤与台湾的亲密关系并不怀疑,可是日本国内要求与中国大陆交往的力量是佐藤无法控制的。所以,蒋介石还要严把死守,时不时地敲打一下日本。
中日建交、日台断交,对年迈的蒋介石来说打击太大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对田中政府大骂了一番,算是出了心头恶气。但是,终究挡不住历史的潮流。在受到尼克松访华和田中角荣访华两次打击之后,85岁的蒋介石已经心力憔悴,从此一蹶不振住进了医院。
一、风雨飘摇中的蒋日关系
二、与佐藤结好
三、蒋日关系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