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台湾的)反映是漠然的。这是因为中日战争结束还没几年,朝野对日本加诸于我国的伤害实难忘怀,盟国金山和约(按即旧金山对日和约)及中(按即台湾)日双边和约却都放弃索赔。盟国着眼于未来的和平,因此不对已经山穷水尽的日本要求赔偿,这也使得日本后来成为经济强权。至于“中华民国”,则因签约而维系了我在海峡两岸政权里的正统地位,并带来台湾以后几十年的安定与繁荣。〔46〕
仅仅为了保住“中华民国”的“正统”地位,蒋介石就紧紧追随美国,不惜采取宽大政策与日本签订和约,容忍日本避而不谈台澎领土归属权,主动放弃战争赔偿,不提战争责任,最终达到了与日本签订和约的目的。但这终究是一个不光彩的和约,也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和约。台湾一名研究者认为,日、蒋和约的签订是蒋介石的一次外交失败,他愤慨地写道:
窃以为我方以一个战胜国之身份订立此种和约,在外交上是一大遗憾,因为金山和约中对战败国已给予优厚之待遇,而我根据此和约所拟之约稿,竟被对方删改,和谈中又遭战败国的捉弄,屡以我方及早观成之意切心理,再三延宕,最后利用金山和约之即将生效,与我摊牌,而我亦委屈与之缔结,这可说是有史以来未有之先例,岂不令人愤恸兴叹!〔47〕
日、蒋和约订立后,双方关系并没因此变得密切,反而接二连三地出现矛盾。最先出现的就是双方互派“大使”风波。和约达成之后,蒋介石就考虑选派驻日“大使”一事。为此,蒋介石专门召见他的驻日私人代表蔡孟坚,向其询问日本政界人物对张群印象如何。蔡孟坚是中统高层骨干,20世纪30年代初,曾担任武汉行营少将衔侦缉处长兼中统两湖特派员和武汉警察局长。1949年,时任江西省建设厅长的蔡孟坚逃往台湾。蔡孟坚到台后,成为蒋介石的心腹,接受蒋介石密令到日本专做情报工作。蔡孟坚对蒋介石说,日本政界认为张群处事稳健,“称赞不置”。蒋介石对蔡说:“我将派他去日本(按蔡的理解,是派张去做“大使”,但未明说),你对国内及日本人切勿透露。”〔48〕
可是,没过几天,日本各大报刊及新闻媒体就刊出“张群首任驻日大使”的消息。同时,日本通讯社也将此消息传至台北,台北各报纸亦公开发表。这弄得蒋介石十分被动。因为在此期间,关于“大使”人选又有新的调整。“原来,蒋介石已召见‘外交部长’叶公超,谈妥派张群出使日本。在张群答应接受任命后,叶公超准备向‘行政院’院长报告。”“行政院”院长陈诚得到报告后,不同意张群出任“大使”,但又不能公开反对蒋介石的提名,于是,就提名曾担任过蒋介石、宋美龄英文翻译兼中广经理的董显光任驻日“大使”。这人也是蒋介石的亲信,蒋介石没有办法拒绝,只得接受。〔49〕
张群是日本通,与日本关系密切,蒋介石在日本问题上对他也是多有倚赖。所以,日本听说张群出任第一任“大使”,也颇为满意。忽然,日本听蔡孟坚说台湾要派董显光出任“大使”,则大有意见,嫌董显光资格浅。日本副首相绪方竹虎当面斥责蔡孟坚说:“你们‘中华民国’变化太多。”
恰巧,蒋介石对日本拟派驻台“大使”太田一郎也不满意,要求改派一个资深官员。于是,日本改派芳泽谦吉出任大使。芳泽曾任日本外相,抗日战争前曾任驻南京公使。但是,芳泽年龄已经超过80,蒋介石并不满意。不过,为了让日本接受董显光,也只好接受芳泽。蒋介石电令蔡孟坚,向日本副首相绪方竹虎解释:张群因国内公务繁忙,无法分身出使贵国。“董显光为留美出身,任过内阁新闻局长,一向承办本国对外事务,总统对张董二位同等亲近,盼日方能同意其出使。”“贵国资深外交家芳泽谦吉先生,向所仰慕,甚望贵国派其使华。”〔50〕这样,日本也不便再说其他,互换“大使”风波总算平息。
日蒋和约签定之后,大大便利了日本与台湾的贸易活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台之间的贸易已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是,蒋介石不愿意看到大陆发展的繁荣昌盛,在国际上处处打压大陆,不允许它的盟国与大陆有政治、经济上的来往。所以,战后日本与大陆的贸易活动就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