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是李嘉诚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经。遵循这一原则,他把自己的生意做得足够大,并且坚如磐石。
香港锦兴集团总裁翁锦通说:“生意越大,越要谨慎,因为一旦遭遇危机,整个基业都有倒下的危险,损失太大了。”后来,翁锦通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其中有一条是:计划要缜密,处事要周详。不可轻举妄动,意气用事。
李嘉诚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但是又强调:“我注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于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任,所以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取时我们要考虑到风险和公司的责任。”
经商时,忌那种多角经营和盲目扩张,不能急速从事。多角经营更应该尽量避免。特别是在扩展业务、扩张公司规模时,应该先确切了解公司在技术、资金、销售等各方面具有多少实力,在实力范围内经营。
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经营者在拥有50位员工时能经营得很好。当员工数量增加到100位时,由于没有那份能力,业绩不但没有增加,公司还可能陷入危机。因此,扩张的时候要坚持谨慎的原则,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顺利地将众多的业务得以消化、扩大,直至获得成功。
从长远的经营角度来看,商业社会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意,只有一成不变的做生意的脑筋。做生意是为了赚钱,要想把生意做大,需在不同的时期把握不同的商机,而不应死守自己一手创立、发展起来但已前景暗淡的生意不肯割舍。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的好,而且也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对一个商人来说,必须学会进行自我调整。
(1)适时进行战略转移
做生意,进行战略转移是一项风险大、高难度的战略行动。一步进不好,三步退不让。而李嘉诚的战略转移,只是战略重心的转移,无论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李嘉诚都没有完全放弃,同时,李嘉诚也从不对任何一项业务情有独钟。因为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的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生意人,要居安思危,洞悉社会动态,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
(2)留出时间思考未来
李嘉诚说:“我的成功之道是肯用心思去思考未来,当然成功概率较失败的多,且能抓到重大趋势,赚得巨利,便成大赢家。”一个行业,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市场上都存在尚未满足或尚未完全满足的需求。如果一个公司能走出市场定位的误区,勤于思考,率先发现这个领域,抓住机会并大胆投入,必将财源滚滚。
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要慷慨
在当今社会里,普通人谋一个饭碗都十分费力,因此许多人认为:员工应该多感谢老板,因为是老板给了他们饭碗。但李嘉诚却不这么看,他说:“是员工养活公司,老板应该心存感激。”
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当时,塑胶花已经成为夕阳产业,根本无利可图。而李嘉诚凭借地产已经站稳脚跟,根本不需要再经营利润微薄的塑胶花。但是,李嘉诚偏偏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
直到后来,林燕妮才明白,李嘉诚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所以不忍心抛弃旧产业。而李嘉诚的职员也说:“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也被安排在大厦里做管理。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一些熟知内情的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不由得跷起大拇指。对此,李嘉诚总是付之一笑:“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嘉诚没有某些商人身上的奸猾,为人很忠厚,因此有人对他赞赏有加:“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李嘉诚却谦虚地说:“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商人皆为利来,只为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场是无情的,也是无奈的。但是,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幕感人的人情戏,让员工对他感恩戴德。这不仅是做好生意的韬略,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在李嘉诚的公司里,有很多人已经工作了几十年,而且大多身居要职,肩负着重任。这些人忠心耿耿,贡献着自己的才智。李嘉诚有什么带队伍的法宝呢?
对此,我们可以从李嘉诚的谈话里找到答案。他说:“留住员工的办法很简单。作为一个领导,想一想下属最希望的是什么?除了一个相当满意的薪金花红,你还要想想他年纪大时怎么样。人希望一辈子在企业中服务,最后得到什么,企业主想过吗?这涉及一生的生涯规划,一个家庭的规划。一个5年以上的企业,领导身旁如果没有一个超过5年的主管跟着他,那可要小心一点了。”
显然,站在员工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追求,并满足这种需求,是李嘉诚留住人心,进而留住人的简单操作手法。也就是说,想让员工踏踏实实工作,一定要给予他们某些东西,这就是“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的智慧。
在经营过程中,李嘉诚给员工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让下属分享公司的利益,从而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原和黄董事行政总裁马世民离职时,将低价购入的股票按市价售出,净赚2500多万港元。
说得通俗一点,留住员工没有什么诀窍,重要的是注意满足他们的利益,对他们慷慨一些、大方一点儿。在李嘉诚看来,大企业能够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公司待遇好,大家合作愉快,双方能够建立浓厚的感情,自然引来金凤凰。在所有激励手段中,不管其他方式多么重要,物质激励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李嘉诚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对我的员工只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一是给他们相当满意的薪金花红,二是你要想到他将来要有能力养育他的儿女。所以我们的员工到退休的前一天还在为公司工作,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公司着想。因为公司真心为我们的员工着想。”
李嘉诚是一个慷慨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给有功劳的员工很高的回报,还表现在他时刻把员工的前途放在心上,照顾到大家未来的生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李嘉诚做得够好,也够妙。
对他人很慷慨,是李嘉诚的一面;对自己却很节俭,则是他的另一面。李嘉诚的西装,十套里有八套是旧的,春夏秋冬就在这些衣服之间替换。
李嘉诚穿的皮鞋很普通,出门带的小皮箱,也简单得很,只有洗刷用具、内衣、睡衣还有必要的文件。他呈现给人们的形象总是风度翩翩,朴实无华。在人们的印象里,李嘉诚从没有披金戴钻。他戴的手表价值不到50美元,这一消费水平停留在低收入的打工一族。
在饮食方面,李嘉诚的标准是一菜一汤,或者二菜一汤,饭后加一个水果,有时喜欢吃稀饭或者咖啡、牛奶、面包。在公司总部宴会厅宴请客人,通常连水果在内八道菜,碗是小号的碗,分量都是有控制的。没有大鱼大肉,只令客人吃到恰好,不致胀腹,也不致不够,更不致浪费。
可以说,李嘉诚多年来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有时甚至比有些普通人还普通。其实,想想也不奇怪,李嘉诚早已功成名就,根本不需要炫耀什么衣饰和身份了。他的成功和声望,来自其每一次的作为,以及荣耀背后那一份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