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筹集征伐太平军的粮钱,清廷要求各地“协饷”。在当时,国内连年内战、内忧外患之下,国家的财政收入已经濒临崩溃了。如今,要将太平天国之乱平定下来,几十万人的军饷与军粮便成了摆在清廷面前的最大问题。国库空虚,清廷只得找几个未受战乱、世面较为平静的省份进行军队粮饷的筹集。
当时朝廷要求协饷不需解部,可直接解送至各大前线军队中。浙江的协饷需要送往江南大营中,本来按着朝廷的规定是要解送现银的,但是当时的江南大营对金陵形成了围攻之势,江北大营对扬州形成了围攻之势,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无法保证饷银的安全。因此,当时的浙江藩司便与江南大营粮台商定,或汇解上海,或汇解苏州。
当时江南大营的来人已到达上海,并要求浙江承汇的钱庄派人前去就各项事宜洽谈。由于胡雪岩在当时已经成为浙江地区的最大商业势力,阜康便成为代理协饷汇解的首选钱庄。但是阜康钱庄当时的本金有限,无法独自做成此笔生意。胡雪岩必须要亲自去一趟湖州,寻找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人们都认为,胡雪岩会首选信和钱庄,一来信和有实力,二来信和与胡雪岩有着极深的渊源。不管从哪一点来看,信和钱庄都是胡雪岩最佳的选择。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胡雪岩却单单选中了大源钱庄。
阜康档手刘庆生在知道了这一消息之后,立即向胡雪岩提出了疑问:信和乃是阜康最为忠实的合作伙伴,你为何不选信和来做?
这正是胡雪岩行事的高深之处。在胡雪岩看来,此时的信和早已与阜康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才不需要在这笔大生意上与信和联手。想要将自己的钱庄做大,将影响力扩大,自然要广交商界的朋友,将自己的人际关系拉广。这次有生意可以拉上大源,下次有生意了再选另一家,如此类推,时间久了,全国各地所有的钱庄都有可能与阜康建立起利害相关、休戚与共的业务关系。胡雪岩正是靠着这一点,来帮助自己营造商场之势。
胡雪岩曾经说过:“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在他的商业生涯中,经常是商场势力、官场势力一起造。商场势力大,规避风险的能力便大;官场势力大,日后增强实力的机会便大。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培养商场势力与培植官场势力的方式大不相同。但是胡雪岩却对此极为擅长,并不断地在官场找到靠山、结交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为自己营造出了最佳的“势”,而他日后的成功也与此前的造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强强合作,顺势而行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薄弱的,只有强强合作,才能形成更大的势力,胜算自然就会更高。在商场上,很多时候危机都是同行们一起面对的,如果哪一家不跟大家团结在一起,尽管也能有所发展,但是在面对大的灾难或大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孤掌难鸣。
胡雪岩就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做生意的时候,很少堵同行的财路,唯恐同行联合起来将自己孤立。因为胡雪岩处处顾及同行业的人,所以他在做事情的时候也深得大家的支持。
阜康钱庄刚刚上了轨道,胡雪岩就开始琢磨经营生丝业。为了钱庄的生意,他来到了湖州,可就在这时他买卖的那批生丝运到了上海。按理说,当时阜康钱庄刚开始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这批货不尽快出售,势必会连累钱庄的生意。可是,当时洋人给的价钱太低了,如果此时出售,损失很大。
此时的胡雪岩还没有将生意的重心转到上海,这里对他来说人生地不熟。由于自己的力量不足,所以还没有足够的资本跟洋人谈论价钱的问题。胡雪岩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联合当地做生丝生意的人,希望大家能够联起手来,跟洋人谈判,抬高生丝的价钱。
当地的生丝大户自然不愿意听从一个外地人的建议。为了争取他们的合作,胡雪岩费了很多心思。他一方面通过关系结识了洋买办古应春,另一方面让刘不才出面拉拢庞二,做联络同行的工作。
不过,要拉拢庞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是上海洋庄数一数二的人物,对于生丝生意很是在行。而且,他花钱捐了一个道台,虽然没有具体的官位,但也不把其他官员放在眼里。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如果胡雪岩亲自出面,恐怕会招致他的逆反心理,所以胡雪岩让刘不才去“伺候”着。
说是“伺候”,也不过是陪着庞二赌上几把。庞二别的爱好没有,唯独好赌。刘不才听了胡雪岩的吩咐,更是不敢怠慢,他陪庞二连赌了两天两夜,各种手段用尽了,才让庞二赢了大钱,心情也大好。刘不才趁机提出了合作的事情,尽管庞二对胡雪岩还有所顾忌,但是一想刘不才这么陪自己,就同意跟胡雪岩合作。
有了古应春和庞二的支持,胡雪岩跟洋人很快达成了协议,生丝的价码比原来高了很多,他也大赚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