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3岁阿法南猿的头骨发现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Dikika地区。虽然不可避免地被命名为“露西之子”,但是Dikika阿法南猿的测年大约在距今330万年前,两足行走,但是其肩胛骨和上肢接近猿类,看上去似乎已在树上生活了很长时间。这一重要发现证明,过去25年里发现的所有阿法南猿都来自同一个非洲南猿物种。借助阿瓦什流域的其他发现,我们了解到,阿法南猿至晚在300万年前时出现了一个繁盛期,他们发展出了相当不同的体形。有些个体直立身高达1.5米,重约68公斤,与个头较小、身形更苗条的露西大不相同。
这些早期的非洲南猿是一些肌肉发达的力量型个体,被认为像黑猩猩一般强壮。与它们的前辈一样,阿法非洲南猿是解剖学意义上的混合体,腰部以下可以两足行走,身体上半部则显示出树上生活特征。它们完全可以两足行走,有着让人联想到可用于爬树的强壮且轮廓分明的上肢,就其体形来说臂长较现代人的长。
有关两足行走的更重要的证据来自坦桑尼亚莱托里(Laetoli)地区出产化石的地层,在那里,玛丽·利基不仅发现了与哈达尔出土物相类似的人族化石,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属于360万年前的大型猎物和一些体型相当大的两足行走灵长动物的足印。脚印分别属于一名成年男性和一名成年女性,后者因为怀着宝宝所以脚印更深(图2-8)。“这些脚印展示了一种摇晃的,而且可能移动缓慢的步法,”玛丽·利基这样写道(LeakeyandHarris,1990,p.49)。一些科学家相信莱托里脚印来自生活在哈达尔以南1600公里的阿法非洲南猿。
哈达尔和莱托里的发现证明,人类对两足行走的基本适应,早于最早的有关工具制作的证据,而且其大脑的扩展超过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近亲——非洲猿。两足运动还表明,后来的人族动物充分进化了其双手以用来制造工具。
起初,专家们认为阿法非洲南猿仅仅局限于东非。后来,米歇尔·布吕内在撒哈拉沙漠南边的乍得科罗·托罗(KotoToro)发现了一段300万年~350万年之久的下颌化石,上面附着有7颗牙齿。这种乍得人喜欢的是一种热带稀树草原林地环境,比之今天的干旱地带要潮湿得多。科罗·托罗是东非大裂谷(EastAfricanRiftValley)以西第一个出土南猿的地点,这反驳了一个长期以来的理论,即认为东非大裂谷作为一道障碍,将古猿分隔开来,并致使那些生活在空地上的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上来。
阿法南方古猿是南方古猿的原始种,它们不仅发展出可观的解剖学上的变种,而且凭借极强的耐寒性和适应性,在严酷多变的稀树草原环境下繁衍了将近100万年。毫无疑问,300万年前的非洲东部曾经有过多种人族类型,然而,其中大多数对我们来说仍是一片空白。
大约300万年前,阿法非洲南猿的后代分成了不同的若干支。就在此时,进化史变得复杂起来。其中一支由更为纤弱的非洲南方古猿组成,这种南猿最早由雷蒙德·达特于1925年发现,并且全部来自南非,而远离东非这一公认的人类摇篮。第二支至少包含三种强壮型南方古猿,这种南猿稍晚于100万年前灭绝的非洲南猿。很可能还有其他未被定义的支线。伴随着这种多元性,我们掀开了人类进化史上一个更为错综复杂的篇章,地理和生物上的多样性以及多种理论的针锋相对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2.4各种南方古猿(300万年~250万年前)
纤细型南方古猿: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是一种纤长的移动性极强的古猿,其化石呈现头骨小巧近乎精致及脸部下颌突出的特征(图2-4)。全部发现于南非的非洲南猿被视为进化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在阿法非洲南猿繁盛的东非发现过这种南猿,虽然它最终是从这一广泛分布的祖先那里进化而来的。这很可能只是一个无疾而终的进化试验,甚至可能是在劫难逃的强壮南猿世系中的首当其冲者。
粗壮型南方古猿:
埃塞俄比亚南猿(A.aethiopicus)、鲍氏南猿(A.boisei)和粗壮南猿
包含若干种分类标签的粗壮型南猿生活在距今300万年~100万年前。这些身型粗壮的南猿在东部和南部非洲均有发现(图2-5)。这类南猿拥有巨大的牙齿,大脑很小,解剖特征已经适应了以粗糙的纤维植物为食。作为一个群体,这种矮壮、结实的南猿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南方古猿惊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