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人类起源(21)

世界史前史 作者:(美)布赖恩·费根


从特瓦坎河谷中采集到的24000多份玉米样本为我们排列出了一长串玉米进化序列,排在首位的便是来自圣马科斯洞穴遗址最底层和科斯卡特兰洞穴(CoxcatlánCave)遗址较深文化层(图6-13)的71份小型玉米棒子样本。这些棒子长不足20毫米,谷粒无法自然传播,这清楚表明其已被完全驯化。我们不了解墨西哥类蜀黍到底是在多少年前转变成玉米的,但是考古学家布鲁斯·史密斯(BruceSmith)相信,在特瓦坎以西250公里的一处从高地蜿蜒入太平洋的河谷就曾见证了类蜀黍向玉米的转变——那里至今仍生长着生物化学特征与玉米最相近的野生墨西哥类蜀黍。

美索美洲人在埃及人于尼罗河畔竖起吉萨金字塔群之前很久就已经学会栽培玉米了(参见第10章)。而热带低地地区掌握玉米种植技术的时间甚至可能早于高地,但目前为止尚缺乏考古学证据。

以特瓦坎为代表的驯化八排玉米(Maizdeocho)的原始品种是后来广泛传播到数千公里以外的玉米的共同祖先。整个美洲都出现了这一初级玉米的后续衍生品种。如果肯特·弗兰纳里的假设正确的话,那么美索美洲出现的人工栽培植物就不再只是一小块地区中的一个发明而已,而毋宁说是在经济战略的促进下,人们对植物进行密集开发而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态适应方式的转变。显然,来自特瓦坎和古伊拉·纳奎兹的证据都证实了这一假设。

安第斯山地区的农民

墨西哥人栽培植物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生态适应方式的刻意转变。这种转变在安第斯山区的两个地方也曾发生过,一个是山脉高地地区,另一个则是地势低洼而干燥的太平洋沿岸地区。

18世纪伟大的德国植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是第一位探索安第斯山的欧洲科学家。他惊讶于在严酷而多变的安第斯山巅和山谷里竟繁盛着如此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只有少数几个物种成功地被生活在安第斯山脚下的农民所驯养。5种重要的安第斯物种对高地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们分别是美洲鸵、羊驼、天竺鼠、马铃薯,以及一种谷类作物——昆诺阿藜(quinoa)。美洲鸵很有可能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与昆诺阿藜同时被驯化的(图6-14)。美洲驼的牧养在公元前900年时已经在高地地区和秘鲁北方沿海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几千年来一直作为一种重要野味的天竺鼠(又名荷兰猪)也可能差不多同时在山谷高处被驯养。

当15世纪欧洲人前来接触时,安第斯山地区的农民已经发展出了上百种马铃薯变种。在高地驯化的四种主要品种中,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现已遍及世界各地。野生马铃薯从定居方式最早出现之时起便一直是高地安第斯觅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在秘鲁沿海的卡斯马河谷(CasmaValley)入海处的一些灰坑里发现了非常完整的马铃薯块茎,可测定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但是中南部高地地带毫无疑问将发现更早的标本,因为在那里,一些动植物物种如利马豆(limabeans),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前2000年就已经实现驯化了。

秘鲁沿海地带是一条坐落于安第斯山脚下的狭长陆架,这条干旱的沙漠带被几处土壤丰腴且雨量比较充沛的河谷隔开。数千年来,沿岸居民靠太平洋的慷慨恩赐和夏季采集来的野生植物维生。公元前5000年以后,随着气候变得比今天更暖更干,渔猎开始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人们也已经开始栽培如南瓜、胡椒和球根秋海棠(tuberousbegonias)等植物品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