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根溯源:孩子为什么不听话(4)

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 作者:徐桂容


 控制过严,让孩子失去自主权

小军的家里很富裕,父母的收入都很高。在家里,小军这个独生子简直成了“小皇帝”,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小军的父母对小军呀,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小军一天天长大,却什么事都要依赖父母,已经上四年级了,还让父母背着走。这时候,小军的父母才觉察到了溺爱孩子的害处,这样下去,不用说成才,恐怕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一天下午,小军要买一支气枪,父母没答应。又一天,小军捂着肚子,说要买哈密瓜吃,得到的是父母的白眼。再有一次,小军要玩遥控飞机,伸手去爸爸口袋里掏钱,没想到竟挨了一巴掌……夫妇俩严格地“控制”着儿子,连一些正当的要求也不肯满足他,这巨大的反差,让儿子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怨恨。有一天,小军趁父母不在,撬开大立柜,拿了100 元钱,就到街上吃喝玩乐去了。

夫妇俩并没有察觉到儿子的异常行为,反而觉得:还是严点儿好,这孩子还懂得父母心。夫妇俩哪里知道,儿子自从第一次偷拿钱以后,便变得毫无顾忌了。他由偷拿几十元钱发展到偷拿上百元钱,甚至把大立柜里一张3000 元钱的活期存折都拿走了。后来,夫妇俩终于发现了儿子的“秘密”,顿时火冒三丈——父亲抡起了巴掌,沉稳的母亲也动了拳脚,直打得小军哭天喊地,好不凄惨。

饱尝了皮肉之苦的小军开始对父母疏远了,常常饿着肚子也不回家吃饭。这时,一帮小哥们儿围上了他,给他饭吃,给他钱花,并引诱他偷窃掏包。小军被人当场抓住三次,只是被偷者见他年纪小,没忍心对他大动干戈罢了。小军并未引以为戒,痛加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先后四次进了收容所。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不能控制过严,过严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加重他的逆反心理,变得更加不听话。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其实,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在父母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要想让孩子具有自主性,减少不听话行为,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至于父母具体应该如何做,教育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1)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孩子当然喜欢生活在妈妈的怀抱里,但是不能永远这样。有这样一位妈妈,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还费力地背着他去上学,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妈妈呵护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自主性呢?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等。

(2)积极创造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拔苗助长肯定是要失败的,但完全采用“顺其自然”

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遵照客观规律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父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3)给孩子设置困难,让孩子去战胜。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自然要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父母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让他尽量自己去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和意志。

(4)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冲突。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们在一起时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父母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的矛盾时,父母应鼓励孩子去面对,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能由父母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5)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父母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6)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

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泥巴,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样来。于是父母主动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和橡皮泥,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学,好好捏,好好练,要有新点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初中毕业时,已经能轻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塑像,并凭此特长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