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怎样辅导孩子的学习 作者:杨益斌


良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1978 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

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从幼儿园起养成的良好习惯。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支配人生的力量。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 与智力因素相关,80% 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就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1.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提醒你自觉去做应该做的事。

比如每天早晨按时起床,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跑回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放学回家,每到广播英语或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及时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让你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使你陷于被动,心烦意乱。

2.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吃完早饭准备上学,刚一走近自行车便随手掏出钥匙,接着打开车锁,然后朝着学校的方向前进,这些动作几乎连想都没有去想就做了。这就是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同样道理,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遵守平时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习惯时说:“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 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这就是习惯。”

她所说的“想都不用想”,实际上就是受习惯支配着的下意识在发挥作用。

3.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儿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儿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儿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儿的渴望。

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他从心底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那些愿意玩儿的人拖他去整天打麻将、玩游戏机或保龄球,他会感到没意思、无聊、难受。即使锻炼身体或出去应酬的时候,他的心思也仍然在学习上,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也都与学习相关。这也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在休息的时候,甚至在睡眠的时候产生灵感,都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与自己孜孜以求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必然联系。

剑桥大学的哈钦森在他的调查材料中说:70% 的学者承认在自己创造性的科研活动中,梦境发挥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现代科学之父笛卡儿认为,自己1619 年11 月10 日晚上3 个互不联系的梦造成了他生活的转折,梦境使他形成了关于方法论和数学物理方面的基本概念。

1865 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颠簸的马车上打瞌睡,梦境揭示了苯的分子结构之谜。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也是在梦中看见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的。

为什么两位化学家能够梦见苯环、元素周期表,而普通的农民、商人却梦不到?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前者具有这方面的潜意识而后者没有。

培养孩子勤奋刻苦的习惯

1.通过劳动促使孩子勤奋。

勤奋不仅表现在学习上,更表现在工作上。当孩子走上社会后,他的勤奋就直接表现在工作中。因此,父母要通过劳动来培养孩子从小就勤奋工作的好习惯。

首先,家长要树立勤奋工作的榜样。许多时候,家长会做一些艰辛的工作,例如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地从事体力劳动,做一些又脏又累的活等。如果家长咬紧牙关,认真地去做这些事,孩子也会学到家长的这种勤奋。

其次,家长要告诉孩子只有辛勤劳动才可以有收获,懒惰的人是什么也得不到的。这样,等孩子长大后,他就会勤奋地工作了。

2.让孩子有替父母分忧的孝心与责任感。

经受过一番勤奋刻苦磨砺的人,一定是一个已经具备责任心的人。

责任,不但是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关心自己的人负责。

当一个孩子懂得了父母挣钱不易的时候,他就会想:我一定要争口气,让我的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这个目标,他会更加勤奋刻苦地去学习,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因此,让孩子有替父母分忧的孝心与责任感,往往会成为激励孩子去努力奋斗的一种动力。

3.劳逸结合,不烦不腻。

劳逸结合的办事效率远远高于死缠烂磨的办事效率。

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那样既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也容易使孩子产生腻烦心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精神状况,让孩子进行适当的休息或调整。

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是指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说遇到挫折和困难如何去抵御,去克服,去战胜它。这就必须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不断的挫折和解决困难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关心孩子,但不等于包办代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家长就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去穿,使他在实践中去体会如何把衣服穿得又快又舒适。如果孩子遇到困难不想穿时,家长可指导他穿衣服的方法,决不能代劳。要通过日常点点滴滴的小事,养成他遇事先自己动脑动手的习惯,而不是事事依赖父母,从而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

平时,孩子对家长提出的要求,父母不要过分地顺从和迁就。例如:有的孩子要边吃饭边喝饮料,若不满足他,就发脾气不吃饭。父母要用冷处理的方法,暂时视而不见。等他发完脾气后,再给他讲边吃饭边喝饮料的坏处,使孩子在挫折中受到磨炼。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应该适度。有的孩子因为听的赞扬过多,所以只能听好话,一旦听到家长的批评,便哭哭啼啼;还有的听了不同的意见,就撅起小嘴,发脾气。因此,家长在称赞孩子能干时,也要指出他的不足,鼓励他继续努力。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告诉他挨批评的原因,让他明白道理,愿意接受批评,承认错误,改正缺点,在表扬和批评中锻炼孩子的心理平衡能力。

家长还应注重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例如:孩子走平衡木时,不慎中途摔下来,因而产生了畏难情绪。此时,父母应该把孩子扶起,摸摸他的头,鼓励他重新走一次,帮助他从失败中很快地解脱出来,重新振作,尝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能够为孩子长大后适应社会、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