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感觉主要是靠训练来掌握的,因此光讲理论是没什么用的。各种反映当今日本人形象的现象,无一不显露了日本人在平衡感方面的迟钝或者是丧失。虽然逐一列举事例太过絮叨,但是我想有人也许会因此从身边的现象中察觉到这一点,所以还是找两三个事例来说一说吧。
比如旅行时的住宿。打算外出奢侈一下的另当别论,一般情况大家都会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旅馆。不过,和身份相吻合的旅馆其实是绝对不存在的。就算有那样的旅馆,那么条件一定不及平常生活,必须得忍耐。如果你到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旅行就会深有体会:只要对当地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花费和日常生活差不多的费用随处可以找到合适的旅馆。和家人一起或自己单独去找一个静心休养的地方度几天假,根本不用花多少钱,因此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奢侈事。可是,日本的旅馆却搞成了迫使人出大价钱的场所,费用往往超出收入水准。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说日本的旅馆总体上与住店的客人之间没有保持一种“平衡”。久而久之我们中间形成了一种概念,以为旅馆原本就该是这样的。我们的脑海中不再浮现“旅馆应有”的模式。日本人对旅馆存在模式中应有的“平衡”感已经完全丧失了。
于是,顾客以为“只要付钱就可以”,而那些低级趣味的旅馆经营者也利用客人对旅馆平衡感的丧失,不择手段地讨顾客欢心、令顾客自尊自大的心理膨胀,以此牟取暴利。旅馆变成了没有娼妓的妓院一般。
在日本,哲学方面的书籍非常热销。这对于哲学家们来说是件好事,但是究竟谁在读这些书呢?其实读这些书的大部分是那些“根本读不懂”的家伙们。当然,并不是说读不懂就不能读,只是明明有更值得读或读了更有益的书籍他们不读,却偏偏要选择哲学类书籍去读或者是摆出读的架势来满足自己。也许这是所谓哲学的“分量”使然吧,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分量”是否与自己的头脑匹配。
有些人书房的书架上满满地摆放着哲学书,可是和他站在书架前谈论起来的话,就会觉得这书房怎么都不像是他的。
在日本,人们习惯将文部大臣称为傀儡大臣。偶尔出现傀儡是避免不了的事,可是历代政府明知如此却丝毫不予以纠正,到底是为什么呢?在日本的政治领域,文教政策所占的地位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失去了平衡。这也证明了一直以来把持日本政界的政治家净是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其实并没有切实地感受到这种失衡状态。有些老百姓也是一面强烈谴责,一面又觉得无可奈何,甚至今后某一天出任文部大臣的不再是傀儡大臣了,这些人还会感到奇怪呢。
据说近来警察不再那么耀武扬威了。拿当官的来说,往往越是底层的官员越是妄自尊大,那是他们努力保持自我平衡的一种表现。不过,这种“平衡”也就是自我宽慰意义上的平衡。仅限这个层面的话,可以说几乎所有人在有意无意之间都是这样。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自我欺骗的一种。也就是说,担心自己平庸会被别人瞧不起,被别人轻视了完蛋了,这种恐惧令其做出让自己看起来很厉害的种种举措。
从更高一层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欺骗就是失去平衡的一种表现。越嚣张就越显轻浮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基层官员。很多日本人这方面的感觉都有欠缺,或者是几近丧失。
举一个相反的例子,那种被称为“平民大人”的家伙们也是这类人。为了掩饰特权阶层的不良印象,努力地、积极地做出老百姓的样子。这分明是强迫自己做出的一种姿态,这种所谓的“老百姓”和“真正意义上的老百姓”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老爷式的”或者是“大人式的”老百姓作态。这种所谓“平民式的”姿态反倒暴露了他们作为“特权阶层的优越感”,失衡状态的形象由此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