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鲁迅逛小市

鲁迅时代何以为生 作者:陈明远


鲁迅在北京居住14年,逛的地方次数最多的是琉璃厂,其次就是小市了。仅在1916年正月,据《鲁迅日记》所载,鲁迅先生就游了小市14次。

《鲁迅日记》中不断出现:“午后之小市”、“往小市,因风无一地摊,遂归”、“晚绕小市归”等词句。自清朝以来,北京外城就有叫卖估衣、桌椅之类旧货的地摊叫小市,里边也卖文物和旧书,夜间还有夜市。宣武门口一带的小市叫西小市。鲁迅从琉璃厂走出来,常常怀着浓厚的兴趣绕到小市去看看,然后再回到绍兴县馆的寓所。在小市地摊上,鲁迅高兴地买到了一些古钱、瓷印泥盒、笔筒、水盂,有一次还买到了《太平广记》的残本。

清末忧患生所著《京华百二竹枝词》注云:“东小市在崇文门外,西小市在宣武门外,摆摊售卖故物,色色俱备,真赝杂陈,入其中者,极宜留心察视,黎明交易,早九点收市。市俗或呼‘鬼市’。”

传说“小市”的起源是一些破落的官宦之家的后人,拿家里的东西出去卖钱,但因为面子关系,不愿拿到大街上公然出售,便偷偷地在天不太亮但有“晓色稀微”的时候,拿到偏僻的“小”地方变卖,这样就形成了“晓市”。但后来营业时间渐渐拉长不只限于“拂晓时分”,又因所营买卖都是小本生意,一副小铺板,或在地上摊块布,摆个小地摊,这样“晓市”之原义渐失,被人们称为“小市”了。当时除著名的东、西两个小市之外,还有北小市,也就是北城的德胜门小市。《旧都文物略》记云:“宣武门地近琉璃厂,故多古董书画,德胜门多旧家具,崇文门以估衣为大宗也。”

据民国初年与鲁迅同在教育部任职又来往较多的钱稻孙回忆:“有时候从教育部下班后,到宣武门里小市去看看,是慢慢踱着去的。”当时鲁迅住宣武门南面的绍兴会馆,上下班必定路经宣武门,瓮城两侧的空地上就是西小市,俗称“平民市场”。另外,还有头发胡同小市,离鲁迅上班的教育部和女子师范学校非常近,而且通俗图书馆就在头发胡同西头。钱稻孙的回忆中也谈到,鲁迅办公之余,或到图书馆借书之时,经常逛头发胡同小市。鲁迅博物馆文物资料室还保存着头发胡同小市的照片。现在,头发胡同东口连着一个小胡同,仍称小市胡同。

《鲁迅日记》1914年11月20日载:“午后之小市买古泉七枚,直铜元三十,有‘端平折三’一枚佳。”1916年1月25日载:“午后往小市,买嵩岳石人顶上‘马’字拓本三枚,共五铜元,分赠师曾一枚。”有时也买部头较大的书,如1926年3月16日记云:“上午往女师大讲。游小市,买《汉律考》一部四本,一圆。”1919年由于举家迁京,也偶在小市上购置木器。1920年1月7日载:“午后游小市。添买木器。”有时还从小市上买点小瓷器、小工艺品等,价格也都很便宜。

鲁迅晚年在《且介亭杂文·序言》(1935年12月30日)中把自己的文章比作“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砾,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乎他的用处的东西。”

这思想可能是他当年逛小市心情的写照以上内容经许多老前辈热心指教,并参照王冶秋:《琉璃厂史话》,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叶祖孚:《北京琉璃厂》,何锡章:《鲁迅读书生活》,陈漱渝:《鲁迅在北京》,刘丽华、郑智:《鲁迅在北京》以及其他史料写成。特此致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