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曾是一位诗人(2)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当时俞敏洪的母亲可是“万元户”,徐小平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如果以后俞敏洪一不小心出了名,他就是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好!好!”徐小平大笔一挥,就批准了。

俞敏洪也挺激动。徐小平在北大可是风云人物,得到他的“赏识”,俞敏洪感觉真是“天恩浩荡”,喜滋滋地张罗去了。

“实际上,我比较不具备诗人的气质,因为诗人必须要从绝望中找不到希望,要死要活那种。不死无以证明是好诗人啊。为什么我做不了诗人,那是因为任何事情到最后,我总相信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俞敏洪后来给了一个比较幽默而又似乎很着道的解释。

生活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融合的,但如果要达到一种精纯的程度,就必然会出现对立。诗人往往太浪漫、太理想主义,精神太单纯、太专注,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幻觉里,对现实的感悟反而隔了几层。而俞敏洪呢,要吃饭,要挣钱,要养老婆,他骨子里就和“诗人气质”格格不入。他务实、坚强,最喜欢喊的口号就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整天一副笑嘻嘻的样子,怎么都不像个忧郁颓废的诗人。

时过境迁,俞敏洪用十年的时间把一个类似手工作坊的培训夫妻店,发展壮大为资产数亿元的教育科技集团公司之后,忽然怀念起囊中羞涩时爬格子的纯真年代,于是又笔耕不辍,弄了两本书出来:《永不言败》和《挺立在孤独、失败和屈辱的废墟上》。这两本书可称为“新东方精神”的注脚,记录了他的一些感悟和哲思。

在俞敏洪的博客和书里,有篇文章叫做《缺点的恩惠》,是借一个小故事引出的:一个缺了一角的圆圈因自身的缺陷而苦恼,便四处寻找自己的缺陷,等找到后组成了完整的圆,却因为过于圆满而丧失了很多生活乐趣。|第一章|老俞进行时00与世界对话|俞敏洪的“蜗牛”人生|俞敏洪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他自称很受震撼,而且得到了启示: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在于,有不足才有拼搏和奋斗的空间。

经由此文,可以略窥俞敏洪的行文风格:通过简短的故事引申出对人生的感悟;一般都是以鼓励年轻人奋发图强、不懈进取为主旨。文章虽然以励志为主体,有时也流露出俞敏洪对人生的哲理式的思考,隐约可见他年轻时做诗人的影子。多少人在功成名就后,难忘年轻时的梦想、青春时的追求,俞敏洪也不例外。

俞敏洪功成名就之后的这份闲散心思很是难得。他对自己的规划是:选择在合适的时机退休,把日常工作交给别人打理。“年纪变大了,你总要从事更有价值、更有创造力的工作,完成日常管理上的退和价值精神上的进。到时候,我看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章,做更多的演讲,是不是更有好处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