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人无完人:俞敏洪的“阿喀琉斯之踵”(1)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俞敏洪不是神,当然也有缺陷。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这并不是坏事。坏事在于不肯承认这种缺陷,也不愿意去弥补。

那些勇于面对自己的缺陷,且发自内心地奋力填补缺陷的人,获得的上升空间非比寻常。

身体健全的人,一生都无法体会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表达的那种热望,但谁又能说海伦·凯勒是个不健全的人呢?

奥运会结束以后,紧接着的是残奥会。残奥会的观众不多,但运动员却不少。他们当中,每个人的故事都足以令人泪流,但你若仅有怜悯,就是对他们最大的不敬。残疾人当然知道自己的缺陷,能站到比赛场上的,几乎都有曲折的故事。故事的最大启迪不在于悲情,而在于生命力。人无完人。即便是半人半神的阿喀琉斯,也有自己的缺陷。在特洛伊战争中,这位不可战胜的英雄轰然倒地。

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再怎样聪明能干的人,都会有不足之处。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身上的“阿喀琉斯之踵”,然后弥补它,或者遮盖它,使它不被发现,才不会被伤害。

高考落榜、出国被拒签、被北大处分……俞敏洪经历了对大多数人来说难以承受的苦痛和绝望。艰难地走过了这一切之后,成功给俞敏洪罩上了一层华美的光环。经过苦难的洗礼,他的人生注定丰富而光彩照人。

然而,正如阿喀琉斯那只没有被浸入冥河的脚跟一样,俞敏洪也有自己的缺陷。他坦然——一个对自己有着深刻了解和明确定位的人,从来都为因自己的缺陷可能面临的遭遇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俞敏洪自称性格软弱。他从小生长在一个由女强人主导的家庭中,面对母亲的强势和情绪化,俞敏洪从来都是温顺的,很少有自己的主见,纵使有,也很难付诸实践。俞敏洪的一生,很多时候作出的关键性决定,都是被逼的。

如果不是同学们都出国了,被老婆骂成“窝囊废”,俞敏洪也不会关在房间里背《朗文英汉词典》,愣是把TOEFL给过了;如果不是被通报批评,俞敏洪也不会硬着头皮辞掉北大英语讲师这个“铁饭碗”;如果不是新东方高层和小股东的压力,俞敏洪或许还在新东方“诸侯割据”的氛围里乐呵呵地当着校长,而不会在新东方内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如果不是普华永道的推动和各方的催促,俞敏洪或许还在上市问题上犹犹豫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