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最好最坏皆北大(2)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坚持不懈。聪明不能,因为世界上失败的聪明人太多了;天赋也不能,因为没有毅力的天赋,只不过是空想;教育也不能,因为世界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半途而废。如今,只有决心和坚持不懈才是万能的。”美国作家卡文·库利吉的这段话道出了坚持的重要性。

“刚进北大,没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名著,更不知道黑格尔、康德是谁。”俞敏洪回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为了和好友赌十元钱,他每天背10个小时,花了5天时间,终于把《离骚》倒背如流了。

俞敏洪说,现在的大学生就是太把自己当人看了,所以就承受不住打击。“天天批评你、挑刺,哪怕是在后面说你坏话、侮辱你的这些人才是你的朋友、你的导师。”这句话成了后来新东方里的精英人物常常拿俞敏洪开玩笑的绝妙借口。

如果说《第三帝国的兴亡》是俞敏洪进入北大的第一个打击,那么,他也绝没想到自己最引以为豪的英语也成了他的绊脚石。

照理来说,俞敏洪高考成绩斐然,英语更是不在话下,怎么会在英语上翻船?

实际上,生于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不说生活条件,单看教育水平,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俞敏洪受的是应试教育,书面成绩虽然优秀,但毕竟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更何况在应试教育中,英语的教学也是重视卷面成绩多过于听说能力,这恰恰与英语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

英语系的学习自然是比较枯燥的,每天咿咿呀呀地背单词、学语法、练听力、说口语,这其中最让俞敏洪头疼的就是听力和口语。

英语系很多课程都是全英文授课,俞敏洪听老师讲课如同听外星人说话一样,看着老师的嘴巴一张一合,发出来的却是自己听不懂的声音,明明似曾相识,却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感觉就好像上了大街,一眼看见个长得挺眼熟的人,兴高采烈地跑过去,拦住人家了,却忽然记不起名字来,笑容便僵住了。

老师看见俞敏洪每天都带着一张好像被冰块冻僵了的脸来上课,却不知道自己就是那个大冰块。

更糟糕的是,英语系是小班授课,一个教室可能就三四十来个人,或者更少,一旦点名发言,那是逃都逃不掉的。

即使是现在,俞敏洪一张嘴依然是一口江阴风味的普通话,更不必说当年了;而普通话尚且如此,英语也就更加不可想象。课堂发言对俞敏洪来说,与其说是一场不可逃避的劫难,不如说是一次相当沉重的打击,他那建立在优秀的高考成绩基础上的自信,在发言中变得愈发渺小和虚无。而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则只能无奈地听完,然后对俞敏洪说:“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什么也听不懂了吧。”

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俞敏洪的耳朵已经习惯处理羡慕和赞扬的信息,听到久违的批评,差点当场“死机”。重新启动之后,俞敏洪立刻采取措施,恢复系统,正常运作。

让内心澎湃起来

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俞敏洪开始疯狂地努力训练自己的听力,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一台小小的收音机。

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