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英语培训“夫妻店”(5)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反正是免费的,听听又何妨。在大幅度免费的号召力之下,学生们蜂拥而至。

那是1992年的冬天,俞敏洪在北京图书馆的礼堂举办他的免费讲座,北京图书馆1500人的大礼堂,被挤得满满的。

俞敏洪要开讲了,这时礼堂外却传来呼唤俞老师的声音,一声高似一声,原来还有1000多人在礼堂外。俞敏洪怎能拒绝这样的呼唤,怎能漠视这样的热情。他把礼堂里的讲座交给同伴,把其他人召集到礼堂外的操场上。对那次讲座,俞敏洪刻骨铭心,他说:“我站在一个垃圾桶上,开始了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一次免费英语大讲座。”

那么多年轻的眼睛盯着他,他们想知道俞敏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俞敏洪能够给他们什么,能不能带他们走向成功。他们渴望俞敏洪给他们插上成功的翅膀。

看着这些站在冬日寒风里的学生,俞敏洪感到惊讶,能来这么多人,确实出乎他的意料。同时,俞敏洪又感到极其兴奋,因为此时此刻,面对这么多的听众,他知道他的培训班就要兴旺起来了。

寒冷的风从近千人的头上吹过,看着那一双双年轻而又充满渴望的眼睛,俞敏洪感到的却是一股热浪。面对这些稚气未脱的脸庞,俞敏洪知道他最应该给他们的,就是希望与信心。他大声讲着,甚至可以说是大声喊叫着,重复着一个哲人的话:“Hewingoutofthemountainofdespairastoneofhope!”(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我们大家都一样,比如我和你,我们选定了目标,可是没有人能给我们铺好捷径,因为成功者告诉我们,‘Godonly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天助自助者”,没错。俞敏洪喊着这句话,是在告诉学生,也是告诉自己,他更加坚信:绝望不是永远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才是人永恒的本能。

此时的俞敏洪,只是一个没有正式身份的创业者。甚至于当他走下讲台后,有可能还要为自己和妻子再去寻找一个新的住处,但是他心中有希望。这希望来自于这些在寒风中听讲的学生以及他们渴望成功的激情。在这方面,俞敏洪和这些学生是相通的。俞敏洪要在讲课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斗志,把希望传达给学生,同时用学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的激情,用学生的希望成就自己的梦想。

俞敏洪以他的激情,以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着大批想到世界各地闯荡的年轻人,“去听俞老师的讲座!”已经成了他们为了取得成功而相互传递的一个信息。

眼前不是永远。起步虽低,但至少生命已有了亮色,未来有了光彩。虽然讲座是免费的,但是俞敏洪在每一位听众的心中留下了一粒火种。

当每一个听众走出去之后,一粒粒火种都将会造成燎原之势。俞敏洪没花一分钱做媒体宣传,仅靠站在垃圾桶上的一通通呐喊,就打动了学子们的心,并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让新东方在京城声名鹊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