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其他任何一个词汇都更能体现这种关系的,便是在概念和指涉上都极为错综复杂的一个词——“文化”。本书的全部目的就是要描述和分析这个综合体,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然而,由于这个话题所涉及的范围颇广,我不得不从一个极为宽泛的基础开始进行探讨。我本想紧扣“文化”本身来谈,但我越仔细考察,就不得不把指涉范围越扩越大。因为在这个词的历史渊源和意义结构中,我看到的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和情感运动。我希望能够详尽地展现这场运动。简言之,我希望把“文化” 的诞生过程作为一种抽象物(an abstraction)和绝对物(an absolute)展现出来,而这个过程以一种复杂的方式融合了两种普遍反应:其一是,承认某些道德与智性活动实际上有别于那些推动新社会发展的力量;其二是,强调这些活动——作为集中体现人类兴趣的领域——其地位不仅高于那些注重实效的社会判断过程,而且它们本身还具有缓冲和整合后者的作用。但是,在上述这两种意义中,文化都不只是对新生产方式、新“工业”的反应。它所涉及的领域并不仅限于此,另外还涉及到各种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同时也是在强调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区别,以及它作为另一种社会方式的独立存在。如果“文化”观念仅是对工业主义的反应,事情就比较简单了,然而事实上它同时也是对新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对“民主”所作出的反应。就此而言,文化又是对社会“阶级”新问题的一种复杂而激烈的反应。更深一步讲,尽管这些特定的外部范围对“文化”的意义形成产生过诸多影响,但与此同时“文化”也在朝着一种个体的、显然更为私密的经验领域回归,而这一点必然将对艺术的含义和实践产生显著影响。这些虽是文化观念形成的最初阶段,但其历史发展至少同样重要。因为承认道德与智性活动的独立性,以及集中体现人类兴趣的集中体现,构成了“文化”的最初含义。而这些含义与一种整体生活方式相结合,并改变着自身的含义,从而成为一种衡量品性的尺度、一种解释我们共同体验的模式;而在这种新的解释方式中,它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共同体验。在过去,“文化”指心灵的状态或习惯、或者说一些智性和道德活动,现在则包括了整个生活方式。这一演变并非偶然,正如“文化”的本来含义以及这些含义关系的演变一样,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因此,我要使用的参考框架就不仅是区别这些含义,而且要把这些含义和它们的来源以及影响结合起来进行探讨。我所采用的方法不是考察一系列抽象的问题,而是要具体分析一系列的个体陈述。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我个人的性情和教育经历使我得以在这些个体论证的陈述而非抽象体系中发现更多意义,同时还因为,根据本书的主旨,我觉得自己应该致力于对语言本身的考察,也就是说,对个体男女在描述经历时所用词汇和短语的考察。诚然,我对语言意义的整体发展特别感兴趣,而这往往不是个体化的,但是作为研究方法,我并不是列举论题,然后把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概括。我所做的是,除了少数例外,一般集中讨论个体思想家和他们的实际论述,并尝试理清和做出评判。这一研究的框架是综合性的,但具体的方法则是个体性陈述与贡献的分析。
第一编我将讨论几位19世纪的思想家,他们中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是那些博学多才的读者所熟悉的人物,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他们自身的意义,都将会展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第二编比较简要地讨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位作家,在我看来,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过渡时期。在第三编中我考察了本世纪几位作家和思想家,试图使本书所论及问题的意义结构与共同语言具有充分的当代相关性。最后的结论部分,我就这个共同经验的一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并不是在对传统做出评判,而是试图在某些意义和价值层面对传统加以扩展。
本书所论及的经验领域本身就涉及到诸多方法上的难题,不过这些我会在实际讨论过程中酌情处理。或许我应该说,我期望这本书引起争议,这倒不是因为我写书的目的就在于此,而是因为这样的研究必然会引发价值的讨论和提出,而价值的讨论和提出正是会引起不同意见的敏感话题,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已知事实。不管怎样,无论什么人提出何种质疑,我都会很高兴,因为我所探讨的是我们基于共同兴趣的共同语言,以目前这些问题的现状来看,我们对文化探索的兴趣无论持续多久、言辞无论多么激烈,都不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