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故乡绍兴(1)

蔡元培传 作者:崔志海


1868 年1月11日夜里11时左右,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笔飞弄内一幢坐北朝南的民宅里。

绍兴位于浙江的东北部,地处杭州湾钱塘江的南岸,宁(波)绍(兴)平原的西部,属于美丽富饶的浙北平原。它的西南面为丘陵地形,苍茫的会稽山连绵其间,山峦重叠,占去全县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著名的秦望山、香炉峰、禹陵,就在会稽山的西干山脉伸展而成的秦望山脉的北面。它的东北面是一块近700平方公里的大平原,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它是一典型的江南水乡,有“水乡泽国”或“东方的威尼斯”之称。绍兴的自然景观曾令历代文人学士流连忘返,赞美不已。晋人称道它“干岩竞秀,万壑争流”。大书法家王羲之则写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佳句。

绍兴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绍兴被称为“古荒服之国”。但到了夏朝,大禹治平水土,便被划在“扬州之域”。绍兴的苗山(一作茅山)也改称“会稽山”,地名称“会稽”。至春秋战国时,绍兴为越国的国都,地名称“越地”。至汉代,置“会稽郡”。隋朝废郡邑制,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为金兵所迫,于1129年(建炎三年)从杭州渡钱塘江来到越州,驻跸州廨,越州第一次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两年后,也即公元1131年,宋高宗取“绍(承继)祚中兴”之意改换年号,以该年为绍兴元年,并仿“唐幸梁州故事,升州为府,冠以纪元”, 把越州改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地名的由来。到元代,绍兴府的名称被废除,改称为“绍兴路”,并统辖山阴、会稽、余姚、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八县。明清两代,又恢复绍兴府。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改县,把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绍兴素以“文物之邦”著称于世,从于越到晚清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产生过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春秋后期有著名的政治家越王勾践,他领导越国人民“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转弱为强,报仇雪耻,打败吴国,完成复国大业的故事,一直为越人引以自豪。在汉代,绍兴有杰出的水利专家马臻,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和不做统治者帮闲的有骨气的学者严子陵,以及被封建时代称为孝子的董黯和孝女曹娥。魏晋时期,随晋室南迁,绍兴更是成为文人学者的聚会之地,东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孔灵符和大书法家王羲之都曾在此生活。当年,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舍宅戒珠寺离蔡元培的住宅笔飞弄仅咫尺之遥。相传,王羲之住在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养鹅写字,他的书法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劲头来时笔飞墨舞,毛笔常常飞到右面蔡元培家所在的那条巷里,于是,这里便取名笔飞弄。唐朝,绍兴又有著名诗人贺知章和画家孙位。宋代则有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明清两代,更是人才辈出,如书画家和诗人徐渭,画家陈洪绶,散文家张岱,理学家刘宗周,曲律学家王骥德,医学家张景岳,历史学家章学诚,书画家和篆刻艺术家赵之谦,画家任伯年,他们或生于斯,或长于斯。这些越中先贤人物,使绍兴这座古城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古城绍兴也是浙东一座重要的商业城市。早在春秋时期,绍兴即有冶金工业,并以铸剑和铸造铜镜闻名于世。晋代开始绍兴所产的越纸和唐代开始所产的越窑、丝绸以及酿造、制茶等业都曾在历史上享有盛誉,有“越纸滑如苔”、“越窑如冰”的美称。此外,绍兴物产丰富,每年向各地输出难以计数的粮食、畜产、鱼盐、芡实、莼菜、山货等土特产。长期以来,绍兴在浙江一直是仅次于省城杭州的重要商业城市。南宋士人王十朋在《会稽三赋》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绍兴市容的繁华:“栋宇峥嵘,舟车旁午,壮百雉之巍垣,镇六州而开府。”到了近代,随着宁波和温州海上贸易的发展,绍兴在省内的商业地位虽有所下降,但由于绍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温州、台州、宁波三府各县到杭州的必经之路,在经济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在手工业方面,尽管绍兴所产的越纸和越窑在宋代以后即趋衰落,但制茶业、酿造业以及木刻、砖雕、丝织等民间工艺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酿造业,在近代更是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清代末叶,据估计,绍兴每年所酿黄酒多达30万缸,年产量达300万坛之巨。它们不仅销往国内各地,而且漂洋过海,远销南洋、日本等国外市场,有“越酒行天下”之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