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东坡效应

心理学其实很好玩 作者:高志鹏


在古代,有个解差到监狱里提一个和尚,押解他。他带了一份文书、一袋散碎银两、一把雨伞和和尚肩头带的枷。解差押着和尚上路了,为了不丢三落四,解差口中不断地念叨着:“和尚、枷、文书、银两、雨伞。”一天晚上,解差押解着和尚走进了一家客栈,嘴里默默念着睡着了。趁解差睡熟了,和尚给解差剃光了头,把枷带在解差的脖子上,悄悄地溜走了。解差越睡越别扭,醒来用手摸摸东西,枷在、文书在、银两在、雨伞在,摸摸自己的头,心里说:“和尚在,怎么好像少了一样什么?”

这是一个笑话,解差把自己给丢了。而下面这个故事可不是杜撰的笑话了:

本世纪初,有个叫拉赛尔·康维尔的美国牧师,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巡回演讲。他的演讲使整个美国卷入了激情的漩涡。据说他举行了多达6000次的讲演,内容大概是: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变卖了家产,出外旅行,终于穷困而死。可是,此后就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康维尔引用这个真实的故事,并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人们所寻求的,恰恰是自己手中的东西。

上述两个问题都是关于“自我”的认识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无法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很容易造成自我评价过高。

在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人们很难客观认识自己,而更容易拔高自己。他找来25个人,他们相互之间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较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实验者请他们每个人分别根据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势利、粗鲁,对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排名次。比如,根据文雅标准,谁最文雅排第一,其次为第二……以粗鲁为标准,谁最粗鲁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24个人进行评价,这样,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还有24个他人做出的评价。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这25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优点和掩饰缺点的倾向。例如,有一个人自认为文雅程度应该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个人在这方面给他评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仅列第二十几名。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的品质的名次比他人给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对“聪明”和“美丽”的程度的评价都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粗鲁”程度的评定却比别人评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别人给他定的后退了6名。

可见,客观地认识自我多么重要。只有认清自己,了解自身的能力,从而设定较为合理实际的目标,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心理学启示:

诗人苏东坡有句很著名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