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向成功

心理学其实很好玩 作者:高志鹏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这个故事体现了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贝尔效应,它是由布道家、学者贝尔提出的。意思是: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

再来看两个案例:

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在成长过程中,他没有一刻丧失过自信心,他不断告诉自己要成功,要出人头地。这种信念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生根发芽,并鼓励着他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公正睿智的政治家前进。

22岁那年,威廉·皮特就进入了国会;第二年,他就当上了财政大臣;到25岁时,他已经坐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凭着一股要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自己的飞跃。

英国作家夏洛蒂从小就坚信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作家。中学毕业后,她开始向成为伟大作家的道路努力。当她向父亲透露这一想法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

夏洛蒂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两个多月后,她收到了回信。信中这样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但是夏洛蒂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十分自信,她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她要让自己的作品成功出版。终于,她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教师》、《简·爱》,成为了公认的著名作家。

这些例子都是贝尔效应的体现,这些成功者无一例外,在内心深处有着极其强烈的成功欲望,并使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

心理学启示:

贝尔效应是指:心里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贝尔先生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