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月,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以联共布宣传家代表团团长身份来华,代表团成员有库秋莫夫、卡列尼扬、搿更、拉斯诺夫以及米夫的妻子,随团翻译是潘家辰、刘少文、严家骏和王明。其中王明的主要任务是为米夫做翻译。
王明跟随米夫和代表团先乘火车到达海参崴,然后又由海参崴乘船,于3月到达广州。
在即将到达广东时,王明在船上作七律一首,表达回到祖国的心情:
革命心雄藐险危,海洋绕道一船飞。
不因风浪迷趋向,又有磁针辨旨归。
封帝勾连狼狈恶,中苏联合海山摧。
烟波浩渺无涯际,遥见广东笼翠微。
当时,北伐战争已爆发,国民革命军已经占领了武汉三镇,全国工农运动迅猛发展,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风暴正处于巅峰。这一切使离开祖国一年多的王明感到兴奋。不过,王明已不是一年前那个哭着吵着要求去苏留学的青年了,已经是“克劳白夫”——苏联共产党一方代表团团长的翻译了。
王明到达广州后,遇到了“三农”时的老同学王逸常。王逸常由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时任国民革命军20师政治部秘书。王明问:“你以前想学军事,现在达到目的了吧!”王逸常也很知趣地回答:“你以前想搞革命,现在也达到目的了吧!”(当时称留苏学习为搞革命。)
王明去苏留学的目的达到了,而且成了中山大学的骨干分子。但在王明的理想中,去苏留学只是手段,在政治上的更大成功才是奋斗的目的。现在的成就才仅仅是开端。
王明陪同米夫和代表团到达广州时,国民政府已迁都武汉。他们一行先来到上海,后又转到了武汉。
到武汉后,王明跟着米夫工作和活动了较长一段时间。米夫夫妇住在一位德国人罗德太太在汉口开的一家公寓里。米夫在武汉的主要任务:一是帮助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二是筹办中共中央党校。王明既当翻译又帮助工作。
1927年三四月间,老同学桂尊秋曾在武汉市国民党党部门口巧遇王明,他们多年不见畅谈了一番。
1927年4月12日,风云突变,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于4月27日在武昌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没有解决当时面临的迫切问题,仍选举陈独秀为党的总书记。
王明随同米夫参加了党的五大,这也是王明第一次以工作人员身份参加党的代表大会。五大闭幕后,王明又来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当了两个月的秘书长。
据宋侃夫回忆说:
“我和王明在一起工作过,时间大约是1927年上半年,即6月份前后。我和王明都在中央宣传部工作。当时王明的职务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我是宣传部干事。王明是跟米夫从苏联回来的,实际上他在给米夫当翻译。当时宣传部部长由蔡和森兼任,没有副部长。宣传部当时在汉口和春马路,后来搬到中山大街,在友谊街附近。王明这时活动多,到处讲话,做报告。”
同时,王明还兼任《向导》的编辑(主编是瞿秋白)。
据王明自己说,1927年6月16日,他和米夫曾同陈独秀在武汉中共中央驻地进行过一次谈话,“当时的话题是,为什么不让共产党员当县长”,而在这次谈话中陈独秀对其“二次革命论”作了最具体、最清楚的论述。
在宣传部工作期间,王明开始按照在苏联了解的共产国际有关政策对中国革命进行评论。
1927年6月8日,他以“绍禹”的笔名在《向导》第5集第197期发表了回国以来的第一篇文章:《英俄断绝国交问题》。如果把共产国际当时的政策和这篇文章论述的内容联系起来考察,就不难看出,王明在开始公开阐述他的政治见解时,就毫无保留地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奉为绝对准则。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提出:“世界政治中一切事变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世界资产阶级反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当时共产国际之所以把保卫苏联当做各国党的中心任务,在于共产国际领导人认为,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苏战争即将开始。1927年5月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第八次全会通过的《共产国际在反对战争危险中的任务(提纲)》中提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条件正在酝酿成熟。世界各地都是剑拔弩张,大有—触即发之势。”作出这种判断的因素之一,就是英国保守党政府宣布与苏联断绝外交和商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