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参加临时政府,评议民初政治(4)

张东荪传 作者:左玉河


(四)采取“硬教育”,养成“国民性”

在清末之时,张东荪赞同蓝公武提出的通过办“公学校”、设立图书馆、提倡公众演剧和办日报等方式,实施“社会教育”的主张。1913年7月,张东荪在《庸言》上发表《中国之社会问题》;11月又发表《司法问题与教育问题》,对教育腐败的原因及救治法进行了分析,提出要重视国民教育和人才教育,主张采用“硬教育”。

张东荪经过对民初教育现状的考察,主张在普通教育方面,应该提倡国民教育。他认为,国民性是“一国民特有之精神。其精神存,其国始存;其精神亡,国未有不亡者也”。所以,国民教育的目的,“自积极方面,则养成国民性,巩固民族之精神。”自消极方面,“则宜排除恶根性”,即匪徒性和奢侈性。他所谓的何谓匪徒性,实际上就是清末“革命教育”下所养成的国民性。他说,“革命教育者,以养成不安分及破坏精神为宗旨”,自清末以来,革命教育遍及全国。他认为“匪的根性最有害于共和政体”,所以,此后教育应该以排除此种特性为宗旨。至于奢侈性,就是指“消费教育”。他认为中国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无一知生计,仅知消费。”所以,必须加以排除。在人才教育方面,他主张“宜采社会教育法,以精密之统计而分配人才,以供社会之需用。”而统计、分配之责“必由中央政府以司其事”。

如何“养成国民性”并实行社会教育?张东荪主张采用自己早已在1911年便提出的“硬教育”。硬教育是相对于软教育而言的。所谓软教育,就是无论何事,必择学生易悟易读者以教授之。张东荪认为,此教育法的弊病在于“凡事皆易演为习惯。苟一旦遇难者,必瞠目而不得其解矣。”软教育之害,不仅所授知识为不足,且忽视德育。他认为,“人格之锻炼,意志之修养,品格之养成,气节之高尚,皆硬教育是赖焉。”硬教育能使“所授知识与道德同时融化,打成一片”,造成理想人格。所以,他主张必须改革中国目前的教授法,重新编定教科书,实施“硬教育”。稍后,张东荪又发表了《司法问题与教育问题》,对民国初年教育腐败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教育腐败的原因,第一在教师,第二在学风。改进之法应该是改造专门教师、改造师范教师并提倡德育。应该说,张东荪这些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在当时还是进步的。

(五)铲除财政恶德,主张“关税保护”

民国初年的经济问题,也是张东荪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他先后在《庸言》上发表《财政与道德》、《中国之社会问题》、《关税救国论》和《预算制度论》等文,对当时财政混乱的状况提出了批评,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关税保护”主张。

张东荪看到“地方官吏携款私逃也,议员面颜争公费”等现象,认为“凡此正所以表示其无经手财政之道德。”为此,他专门写了《财政与道德》一文,对官吏这种不讲道德行为进行激烈抨击。他认为,财政最大的问题是财政不公开,没有预算,同时也无人有效监督财政的实施。议员本有监督之责,但他们迷于党争,“除自己争公费外,即助政府张目。”他认为,“一国之人,哀莫大于无经手财务之道德。”以有此恶德,故一切事业均不发达也。此恶德所至,各地官吏皆视国税厅若利薮,致使“国与民两受其殃”,“国家之收入锐减,而私人之中饱无尽。”此恶德所至,漏税现象十分普遍,“中国人之漏税,为世界之第一。”在此恶德影响下,人们一见财货,即思据为己有;一经手其事,即致账目不清。“上至政府,下至小民,皆不免于此弊。”由此,张东荪痛心疾首地呼吁说:“此种恶德一日不除,非仅国家之财政一日不能处理,国民之经济一日不能发达,且国家人种不久必趋于灭亡。”然欲财政处理得当,经济能力发达,则必有经手财务之道德而始可。

张东荪认为,中国产业不发达,有九种原因:尚在手工时代未入资本时代、不利用机器、营业不自由、分化甚于合成、技术不发达、无工业教育、交通机关不备、保护主义未实行、关税不良。其中,外货倾销与租税不良是发展产业的最大障碍。所以,解决的办法也有两种。一是对外的方法:“行保护贸易主义,采关税政策,以排外货。改良租税及裁厘以通交通。”二是对内的方法:奖励投资,确立信用;破除旧日之同业组合改良技术,破除其顽固性;分化适度而奖励合成;创立大本营业(即大工场之类);改良农业,以供给原料。

张东荪认为,中国今日,尚未脱离手工制时代,“苟欲发达,则必使之入资本制之时代也。”他将发展经济的主体寄望于中国有志于实业者和地方政府的扶植,“吾之所以主张属于地方政府者,地方政府较私人资格为有信用,且较有能力,易于举事。”地方政府应该在改良技术、奖励投资、提倡机器作业、改良农业,供给原料、启发自由竞争、树立模范等方面极力提倡。

1913年8月,张东荪发表《关税救国论》,提出了“关税救国”主张。他指出,20年来,国民日益贫穷,工商凋敝,百货飞腾,物价腾贵,导致小民相率流为盗匪,破坏了社会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导致了道德衰颓。同时,也使国民减少了对于国家财政的负担,国家之财源受极大打击。而物价腾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不能保护关税,“输入过多,内国货物为之压倒,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固有之职业为之破坏”。张东荪认为,关税一方面是国家财政的重大来源;另一方面在于保护内国之产业。“实则保护产业尤为关税之目的”。中国低额的入口税率,导致洋货充塞全国、举国仰于外人产业之下的结果,造成“内国之产业,全行压倒”的危害。张东荪经过反复思考后认为:“欲除此害,则唯有实行关税政策,以保护贸易主义为宗旨”。实行保护贸易主义,产业幼稚国家发展经济不不可少的。英国在18世纪是农业国,其所以迅速成为工商国,“端赖历代之明君贤相,实行保护干涉特许奖励等政策”。而保护幼稚产业,“必恃保护税之关税”。保护税的积极功效,是为保护幼稚产业,而其消极功效,则为防止外国商品倾销。张东荪认为,中国早已成为发达各国的商品倾销场(即达冰场Dumping field),“永久之计,对于达冰货品,以关税防之;暂时之计,对于达冰货品,唯有实行抵制,以所谓薄哀克特(Buycott)制其死命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