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曹 禺:誉满清华的“小宝贝儿”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大师生平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1933年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5月,在巴金等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出》。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1939年春,随校迁往江安。1946年,接到美国国务院邀请,经上海赴美讲学,1947年返回上海,后进入上海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的国家剧院)成立,任院长。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再次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96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86岁。

立下“军令状”,戏称“小宝贝儿”

1930年,正在南开念书的曹禺突然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南开,报考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当时,曹禺在南开已经小有名气,南开的演剧活动也离不开他,因此,学校起初并不想放他走。但是他去意已决,他觉得南开比较保守,而清华的演剧传统正是他所向往的,这次报考清华,曹禺是立了“军令状”的,南开提的条件是,考不上清华,也不准许再回南开。即使这样,也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反而促使他背水一战。

一放暑期,曹禺就和同学孙毓棠到北京准备考试。他们住在孙毓棠的外祖父家里,宅子虽然破旧,但很清静,是个念书的好地方。考试很顺利,他和孙毓棠双双被录取。曹禺作为西洋文学系二年级插班生被录取,孙毓棠则进了历史系,另外还有六名南开同学也都被录取了。这对曹禺来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他终于摆脱了早已厌倦的政治经济之类的课程。对他这个热爱文学、热爱戏剧的青年来说,西洋文学系当然富于诱惑力。他的愿望实现了,怎能不高兴呢!

对于曹禺来说,清华的确是美丽的“世外桃源”,和南开比起来,处处都显得新鲜动人。校园清静幽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在绿荫中露出矗立于土丘上的白色气象台,背衬着蔚蓝色的天空,还有天空中悠悠的朵朵白云。这里既有被吴宓教授考证为《红楼梦》中怡红院的古月堂,又有为朱自清教授所欣赏流连的“荷塘月色”,巍然屹立的大礼堂门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坪,和通体红色的礼堂相映成趣,可谓“怡红快绿”了。体育馆的围墙上布满生机盎然的爬山虎,图书馆掩映在碧绿的丛林之中,还有工字厅、科学馆、同工部……一座座现代建筑,都诱发着人们强烈的攻读愿望。清华给曹禺带来无尽的美丽遐想。

曹禺一进清华,同学们就奔走相告:“从南开来了一个能演剧的万家宝。”1930年冬天,阔别戏剧舞台的曹禺又开始排戏了,不过这次他不只是当演员,还要担任导演,剧目是易卜生的《娜拉》,由他扮演娜拉,第二年春天在清华大礼堂公演。据李健吾回忆:“这次曹禺扮演娜拉,可能是中国话剧史上最后一次男扮女角了。”从此,同学们都亲昵地称他为“小宝贝儿”。

“世外桃源”的寂静与躁动

进入清华后,曹禺满以为,西洋文学系的课程定会比南开的政治经济课程更有趣,更有吸引力,但他的希望却部分地落空了。他早就知道西洋文学系主任王文显教授,据说王先生对戏剧很有研究,专门教授戏剧,他对教授抱着满腔希望。但是,曹禺去听王文显的《戏剧概论》《莎士比亚》和《近代戏剧》时,才发现王先生讲课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他编的讲稿在课堂上读,照本宣科。高年级同学说,他每年都是这样照本宣读,不增也不减,这使曹禺感到太枯燥。另外,他认为吴宓教授为人很怪,教的是西洋文学,讲19世纪浪漫诗人的诗,却专门写文言文,一身老古董气息。虽然在课堂上也不无收获,但曹禺似乎感到光靠听课是不行了,必须自己去找老师,那就是书籍。清华有一种很好的风气,每个教授上课都指定许多参考书,就放在图书馆阅览室的书架上,任学生自己去读。像王文显的戏剧课,就指定学生去阅读欧美的戏剧名著。曹禺得感谢王先生,因为那时学校每年都有一大笔钱买书,王先生是系主任,又是教戏剧的,他每年都要校方买不少戏剧书籍。从西洋戏剧理论到剧场艺术,从外国古代戏剧到近代戏剧作品,清华图书馆收藏得很多。正是这些戏剧藏书,为曹禺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戏剧天地。于是,图书馆的阅览室成为曹禺最如意的所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鸦雀无声,每当坐下来,打开书本,他就像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沉迷在这世界里,忘记了一切,有时连吃饭都忘记了。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吞吸着知识的营养。

其实,清华并非绝对是世外桃源,各种政治斗争充斥其中。曹禺在清华的生活交织着宁静和躁动。宁静时,也有着起伏的思想探索,常常掀起情感的波涛;不宁静时,就更是思绪万千了。他那浪漫的憧憬,总被激荡的现实所冲击,民族的灾难打破了他的迷梦,使他变得躁动不安。1933年上半年,曹禺即将毕业,外界不断传来令人焦虑的消息: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山海关;2月,日军占领朝阳,大举进攻热河;3月,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弃城南逃,日寇不战而轻取承德。紧接着便进占古北口等地,战火已烧到北平的大门口了。就在这时,传来了二十九路军在喜峰口还击进犯的日本侵略军的消息。这胜利的消息,使得清华园又沸腾起来,同学们组织慰问团前往古北口慰问抗敌将士,曹禺也加入到慰问团中去。在古北口,他亲自看到士兵们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高昂士气。这些经历和所见所闻都对曹禺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