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生平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早年在金坛中学上学,毕业后辍学,由于对数学痴迷,辍学后坚持自学,后来为生活所迫帮助父亲料理杂货店。1929年,19岁的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打杂,并在《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次年,被清华大学数学系聘为助理讲师,1933年被提升为助教,1935年成为讲师。1936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教授。1946年应邀赴苏联进行访问。同年,赴美国进行考察,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和访问教授,之后他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1950年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2年,担任数学研究所的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文革结束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3年赴美讲学,期间参加了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1984年,美国科学院授予华罗庚外籍院士。1985年,华罗庚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在日本讲学时,因患急性心肌梗塞而逝世。在国际上以华罗庚的姓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主要著作有《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典型群》等。
与命运对抗的数学骄子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是一个小商人,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了,华罗庚的降生给夫妻俩带来了无比的快乐。由于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所以他们给孩子起名叫华罗庚。
1922年,12岁的华罗庚从县城小学毕业之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在数学上显示出了极大的天赋。当时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在一节数学课上,王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历史上有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数是多少?”还没等王老师的话音落下,华罗庚就站起来说“23”。王老师被他的表现惊呆了。
和别的孩子一样,华罗庚非常贪玩,作业做得很不整洁,到处都是涂改的痕迹。一开始王老师很生气,对华罗庚的印象并不好。但是后来他慢慢地发现,华罗庚在不断改进和简化他所教的解题方法。自此以后,王老师对华罗庚刮目相看,并用心地培育华罗庚。
有一次,一位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所教的学生都是“差生”,王老师说:“不见得,我觉得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天才。”老师笑着说:“华罗庚?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你看看他写的那几个字,像蟹爬似的,像他这样的学生怎么能算是天才呢?”王老师认真地说:“当然,他成为书法家的可能很小,但是他在数学上的天赋并不能从书写上看出来啊。”
初中毕业之后,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华罗庚放弃了升高中的计划,转而考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学到最后一学期,由于家里实在拿不出50元食宿费,他只好被迫辍学。辍学后的华罗庚回到家里帮助父亲料理杂货店。但是华罗庚对数学非常痴迷,由于忙于计算,不是忘记接待客人,把客人气走了,就是算错了账,多找了钱,这让他的父亲非常生气。由于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街坊邻居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一次,华罗庚又把钱多找给了顾客,父亲气急败坏,把华罗庚的数学书烧了,华罗庚心疼得晕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