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玄同:特立独行的反传统主义者(2)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在简化汉字方面,钱玄同认为汉字难认、难记、难写,不利于普及教育、发展国语文学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因此,他主张废除方块汉字。“国语罗马字研究委员会”成立后,他为委员。在他参加的“数人会”的努力下,“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制订出来并于1928年由大学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成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第一式是“注音符号”)。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4次大会上,他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并成为“汉字省体委员会”委员。1934年,又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并自己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2300多字,1935年,大学院公布了其中的324个字。这是历史上由官方公布的第一批简化汉字。1958年周恩来曾经对钱玄同这方面的工作做过合乎史实的评论:“1926年产生了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马字,1931年产生了瞿秋白、吴玉章等制定的拉丁化新文字,……在谈到现在的拼音方案的时候,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功劳。”

提倡白话文,推动汉字改革,在当时,这绝对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出格行为。钱玄同却百折不挠,甚至不惜为此和同门翻脸。1930年代初,章太炎带着黄侃到北京讲学。有一天,在章太炎住处,黄侃对钱玄同开玩笑说:“二疯,你来前,我告你!你可怜啊!先生也来了,你近来怎么不把音韵学的书好好地读,要弄什么注音字母,什么白话文。”钱玄同顿时翻脸,拍着桌子厉声说:“我就是要弄注音字母,要弄白话文,混账!”自此,黄、钱二人的同门之谊就此疏远。钱玄同不仅呼吁提倡白话文,简化汉字,他还提倡世界语,因他的提议,北京大学一度设立了研究世界语的机构。

特立独行的教授

钱玄同不仅在经学研究和新文化运动中敢于引领风气,在历史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也毫不逊色。众所周知,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史学领域崛起了一个新派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除了顾颉刚、胡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钱玄同。该学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假说,推翻了旧有的由“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往下说的旧历史学说体系,取得了空前的成绩。

毫无疑问,钱玄同是这一学派的肇端者,而这发源于他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派的超越性思考。顾颉刚明确提及正是钱玄同的启发,才使他走上了疑古的治学道路。他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说:“十二(1923)年,玄同先生给我一封长信,论经部的辨伪。我和他已经一年多不相通问了,忽然接读这一封痛快淋漓的长信,使我精神上得着一种兴奋。我就抽出一个星期日的整天工夫,写了一通复书……”这封复信,正是顾氏多年来蕴积于心中的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看法。

后来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发表于胡适主持的《读书杂志》,正式向学术界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学说。可见,这一学说得以出现,钱玄同居功甚大。更重要的是,当顾文发表后,钱玄同还给予了大力支持,马上在同一刊物上表态,称该学说“精当绝伦”,由此激发了当时的史学大论战。这一论战的后果是很明显的,至少,它瓦解了旧的史学系统,使中国的经、史研究可以跳出以先入之见为准的传统,而只把经学和史学当成单纯的学术来研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