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坊间向来流行"历史之谜"之类的读物,近几年更乘了"逆说历史"、"重写历史"的风潮,挤占了书店一角。去年末梢,终于出现一本"集大成",那就是《国民的历史》。将近800页,文字水水沓沓,虽合乎看惯漫画的口味,却未必真有人从头读到尾。作者西尾干二不是史家,为拔高日本,几乎抻断了历史的腰腿。他的写作心态,大概和那些把脸弄得黧黑、再涂白了眼皮和嘴唇、穿着厚底鞋在涩谷街头招摇的女孩儿很相似。其实,好些奇谈怪论也并非他发明,如关于菅原道真提议停止遣唐使的划时代意义,这说法至少是走红的推理小说家井泽元彦几年前就说过的,说是停止了遣唐,日本第一次"锁国",像大酱发酵一样,国风文化得以熟成。不消说,井泽也是拾人牙慧。
遣使的目的首先是去中国学习,吸取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物制度,同时要争取日本的国际地位。遣唐使的先驱是遣隋使。刚刚制定了几条成文法的圣德太子做起小帝国梦,隋炀帝虽然看他在国书上托大甚为反感,但还是派裴世清出使"宣谕"。618年隋亡, 630年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到菅原道真建议停止的894年,实际成行十余次。200年间,遣唐使纷纷带回中国文化,使日本走出氏族制度末期的状态,面貌一新。他们拿来的宝物不少还珍藏在京都的正仓院,这就是西尾所说的"日本也具有尊重外国旧东西的国民性"。关于遣唐使的国书,史无记载,大概接受遣隋使的教训,不再玩词句。753年元旦,朝贺唐玄宗,遣唐大使藤原清河与新罗争坐次,以令万国瞠目。某些人很爱呱噪日本在历史上如何不卑屈,不接受册封,恐怕归根结底更取决于大唐的态度。唐太宗可怜日本远在四海之外,特意关照有司,不必叫他们年年来朝进贡。据《旧唐书》记载:631年唐朝派遣高表仁前往日本,但"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史笔凿凿,批评高表仁不会搞外交,对争礼的"蕞尔小国"丝毫没有蔑视或怪罪的口气。
894年8月21日,菅原道真被任命为遣唐大使,但9月14日他写了个奏折,建议朝廷讨论一下,停止遣唐使。汉文奏折不足200字,收在他的《菅家文草》中。理由有二,一是海上多难,再是"大唐凋敝",去了也没有意义。宠信他的宇多天皇准奏,可是,菅原道真此后也戴着遣唐大使的名衔,所以到底是停止还是延期,成为千古之谜。实际上,唐朝灭亡后,日本也没有断绝与大陆的交通,仍时有僧侣获得天皇的许可,去中国巡礼。946-967年在位的村上天皇就曾敕命日延和尚为"遣唐法门使"前往吴越,逗留四年,学来新历法。吴越也向日本派遣过"持礼使"。特别是民间贸易的商人,无论停止遣唐使以前还是以后,经常渡海往来。菅原道真在奏折上作为论据的中罐和尚关于唐朝国情的报告,就是托商人王讷等带来的。935年以降,吴越商人蒋承勋等多次给天皇和大臣们带来吴越王的书信礼物。
停止遣唐使以后,日本历史进入平安时代中期,区别于以前的国风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作国风文化。国风文化是把中国文化加以"日本化"。西尾之流总想给人一种印象,仿佛停止遣唐使,日本就摆脱了中国,国风文化是纯日本文化,但那不过是玩弄历史,愚弄国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