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来看,中小制造业企业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生产终端消费品的中小企业,第二类是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第三类是专业从事某道工序加工的中小企业。在日本制造业发展的早期,第一类企业比较突出。比如说本田技研公司和索尼公司,都是在二战以后作为中小企业创业,然后迅速成长起来的。随着制造业发展的深化,日本第二类和第三类中小企业,即加工配套型中小企业开始显示出强劲势头,愈来愈引人注目。
十九
我们首先来看看日本的国内市场。在我看来,日本的国内市场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日本是一个非常平等的社会。二战以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迅速缩小收入差距,形成了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20世纪80年代,甚至出现了“一亿总中流”这样的说法,即1亿3千万日本人里,有1亿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
“一亿人的中产阶级”创造出平等的商业社会环境。不管怎样,这样一种消费特性,使得日本存在一个对高品质产品有很大需求的消费者群体,企业设计出来的品牌商品、高附加值商品,便会有很大的市场。可以说,“日本制造”基本上是为国内的这个庞大的中产阶层为主的市场来进行产品开发的。
比如大家熟悉的丰田的轿车、本田的摩托车、索尼的随身听,这些产品都是质量比较好、价格适中、面向中产阶级的。我们几乎看不到日本产的廉价的大路货,也看不到宝马、凯迪拉克、路易·威登这样的特别高档、昂贵的产品。
日本市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消费者都非常挑剔。这一方面是因为收入分配问题解决得好;也和日本民族的精致、细腻的特点有关系。所以中国国内很多做出口的老板都感受过日本人会“拿着显微镜来检验产品”的经历。另一种说法是,能够做日本市场的企业就可以做世界上任何市场。
第三个特点就是因为日本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品种、批量小的特点,所以使得产品的变化迅速。比如,丰田汽车的流水线上可以同时组装多种款式的车型,每一种的数量都很少。这种典型的丰田生产方式之一,就是在日本市场的这一特点下形成的。
二十
《中小企业白皮书》(1998年版)进行阐述的,也适当参考了其他资料。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政策层面的重大事件为依据,对日本经济发展进行了时代划分。具体来看,分为复兴期(1945-1954年)、高速经济增长前期(1955-1962年)、高速经济增长后期(1963-1972年)、稳定增长期(1973-1984年)、转折期(1985年以后)五个阶段。
1.复兴期
(1)时代背景
从二战结束至高速经济增长(“神武景气”)之前。这一时期日本采用倾斜生产方式,将匮乏的资源重点投放在支柱产业上。1947年起,战后的物资短缺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缓解通胀,日本政府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1948年日本成立了“中小企业厅”,逐渐形成了以金融、组织化、诊断指导为支柱的中小企业政策。
(2)成立中小企业厅
二战结束后不久,1948年日本就成立了中小企业厅,开始正式推行中小企业政策。成立中小企业厅,主要是考虑到在经济民主化的大潮中,独立的中小企业有利于防止经济力量过度集中,能够提供公平的商业机会,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日本政府着手培育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有关环境。
(3)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这一时期的具体政策之一便是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除了战前就已成立的商工组合中央金库(1936年);日本又相继在1940年代后半期融资难的背景下成立了国民金融公库(1949年);在朝鲜战争特需结束,经济出现衰退的情况下成立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1953年)。为了缓解中小企业因为担保不足等原因而导致的融资难,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1950年),完善了信用保险制度。